瞭然欲瞬众生好,譬如欲坼青莲花
出处:《涟水观音画像赞》
宋 · 释德洪
稽首净圣甘露门,无量胜身遍沙界。
应诸众生心所求,譬如春色花万卉。
西方肃杀忧愁地,故住宝陀落伽山。
此方教体在音闻,故称名者得解脱。
一切众生杀心盛,痴暗不见不发心。
故现鹰巢蚌蛤中,亦作画师画其像。
菩萨岂有种种心,皆其悲愿力如是。
何人毫端寄逸想,幻出百福庄严身。
屹然欲动千光集,譬如将回紫金山。
瞭然欲瞬众生好,譬如欲坼青莲花。
蛮奴水王来献诚,想见细雨天花落。
众生五浊热恼中,色欲爱见所熏炙。
忽然睹此宝月相,一切毛孔皆清净。
成此不思议功德,皆因上人心所献。
愿我早熏知见香,愿我常披慈忍服。
愿魔障山速崩裂,愿大智慧常现前。
心精遗闻證圆通,自然静极光通达。
我当定如观世音,一切众生愿如我。
应诸众生心所求,譬如春色花万卉。
西方肃杀忧愁地,故住宝陀落伽山。
此方教体在音闻,故称名者得解脱。
一切众生杀心盛,痴暗不见不发心。
故现鹰巢蚌蛤中,亦作画师画其像。
菩萨岂有种种心,皆其悲愿力如是。
何人毫端寄逸想,幻出百福庄严身。
屹然欲动千光集,譬如将回紫金山。
瞭然欲瞬众生好,譬如欲坼青莲花。
蛮奴水王来献诚,想见细雨天花落。
众生五浊热恼中,色欲爱见所熏炙。
忽然睹此宝月相,一切毛孔皆清净。
成此不思议功德,皆因上人心所献。
愿我早熏知见香,愿我常披慈忍服。
愿魔障山速崩裂,愿大智慧常现前。
心精遗闻證圆通,自然静极光通达。
我当定如观世音,一切众生愿如我。
鉴赏
这首诗《涟水观音画像赞》由宋代僧人释德洪创作,通过对观音菩萨形象的描绘,表达了对观音慈悲与智慧的赞美以及对众生的深切关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观音菩萨在不同情境下的形象,如春色中的百花、西方的宝陀落伽山、画师笔下的形象、以及在众生心中的显现。
诗的开头“稽首净圣甘露门,无量胜身遍沙界”以佛教礼仪开篇,赞美观音菩萨的神圣与广大,表示其法力无边,遍及一切世界。接下来的“应诸众生心所求,譬如春色花万卉”通过春日百花盛开的景象,比喻观音菩萨能够满足众生的各种需求和愿望。
“西方肃杀忧愁地,故住宝陀落伽山”则描述了观音菩萨在西方的宝陀落伽山居住,远离人间的苦难与忧愁,但心系众生,随时准备前往救助。这体现了观音菩萨既超脱又慈悲的特质。
“此方教体在音闻,故称名者得解脱”强调了观音菩萨通过声音传播教义,只要众生呼唤其名,就能得到解脱与救度。这反映了观音菩萨对众生的广泛救度和慈悲无边。
诗中还通过“一切众生杀心盛,痴暗不见不发心”揭示了众生内心的贪婪与愚痴,而观音菩萨则以慈悲为怀,通过各种方式显现,包括化身鹰巢、蚌蛤之中,乃至画师之手,以不同的形象接近众生,引导他们走向解脱。
“菩萨岂有种种心,皆其悲愿力如是”表明观音菩萨的心怀广大,其行为皆出于对众生的悲悯与愿力。最后,“我当定如观世音,一切众生愿如我”表达了诗人希望自己能像观音菩萨一样,拥有纯净的心灵和普渡众生的愿望。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观音菩萨的慈悲与智慧,以及诗人对观音菩萨的崇敬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自身修行和普度众生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