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
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
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
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
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
不须更师屋漏法,只问此瓶当响答。
紫微仙人乌角巾,唤我起看清风生。
京尘满袖思一洗,病眼生花得再明。
汉鼎难调要公理,策勋茗椀非公事。
不如回施与寒儒,归续茶经传衲子。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分茶:细致地将茶末分成小份。煎茶:传统的煮茶方法。
弄泉手:熟练地操作泉水。
玉爪:指嫩绿的新芽,形状像玉爪。
兔瓯面:形容茶盏的形状像兔子。
银瓶:用来注水的器皿。
屋漏法:比喻精细入微的技艺。
紫微仙人:神话中的仙人。
京尘:京都的尘土,象征世俗。
寒儒:贫穷的读书人。
衲子:出家僧侣,穿衲衣的人。
翻译
泡茶哪比得上分茶有趣,分茶的巧妙之处更胜一筹。老和尚用蒸水的手艺精湛,隆兴元年的春天,新采的玉爪茶叶被用来煮茶。
两种方式碰撞,如同兔形茶盏上的奇幻景象,变化多端。
泡沫在太空中飘散,倒映在寒冷江面上,千变万化。
银瓶倾斜,热水注入,形成奇特的书法线条,犹如剽悍的骑兵。
无需再学屋漏滴水的技巧,只需这银瓶的回答声就能说明一切。
紫微星君头戴乌角巾,呼唤我去欣赏清风带来的茶香。
京城的尘埃满袖,渴望洗净,病眼看世界也变得明亮。
调整茶味如同治理国家,评定功绩不是品茶之事。
不如将这茶赠予贫寒书生,让他们续写茶经,传承茶道。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表达了诗人对禅茶文化的欣赏和理解。全诗围绕着“茶”的主题,通过对比煎茶与分茶的不同工艺,展现了作者对于禅宗生活细节的关注。
首句“分茶何似煎茶好”即点出了两种不同的泡茶方式,其中“分茶”是指在禅寺中,由师父将泡好的茶水均匀地分给众僧侣的做法,而“煎茶”则可能指的是更为精细和个人化的泡茶方法。诗人通过这样的对比,表达了对分茶这种集体、平等分享方式的赞赏。
接着,“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描绘了一位老禅师以熟练和柔和的动作处理茶事,表现出一种禅意与自然之美的结合。诗中还多次使用了形容词“怪怪奇奇真善幻”、“纷如擘絉行太空”等,以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了茶汤注入瓯中的奇特景象。
在最后几句中,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禅茶生活的向往和归属之情:“不须更师屋漏法,只问此瓶当响答。紫微仙人乌角巾,唤我起看清风生。”这里,“此瓶”指的是用来泡茶的银瓶,而“当响答”则意味着诗人希望能得到禅者的指导和认可。随后,诗人穿插了自己内心世界的描绘:“京尘满袖思一洗,病眼生花得再明。”这表达了一种对俗世尘埃的清洗,以及希望通过这种精神修行来获得新的洞察力。
最后,“汉鼎难调要公理,策勋茗碗非公事。不如回施与寒儒,归续茶经传衲子。”诗人似乎在表达一种超脱世俗的愿望,将自己从官场的纷争中抽离出来,而是选择回到简朴和静谧的生活中去继承和发扬禅茶文化。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分茶这一特殊仪式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于禅宗生活及其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与欣赏,同时也反映出宋代文人对于自然、简约生活方式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