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将廓兵氛,何以壮军势
迢迢控番夷,可断匈奴臂。
一从和议成,关门久不闭。
无复念军兴,祗闻增岁币。
壮士卧干戈,边城罢烽燧。
岂不息战争,难免销精锐。
藩篱不复施,边人日窥伺。
去年戎马来,纵横太淩厉。
酸风捲寒云,三军同日毙。
所过无鸡豚,哀哉肆吞噬。
天子频西顾,疆吏尽更置。
君从掖垣中,叩阍数言事。
刺刺悉边情,一一当上意。
藉尔青琐贤,出作行边使。
行视昔战场,白骨尚委弃。
四野无人烟,那能不陨涕。
誓将廓兵氛,何以壮军势。
君其贾馀勇,时方待高议。
好上金城略,永垂秦川利。
丼学汲公戆,宁顾汉庭忌。
国论寄通塞,仕途随险易。
得君借前筹,肤公奏今岁。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余继登的作品《送张伯任都谏阅视》,通过描绘历史上的边防形势与和议后的变化,表达了对边境安全的关注以及对国家政策的思考。
首句“开城古雍州,汉家朝那地”点明了地点,雍州作为古代重要的战略要地,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接下来“迢迢控番夷,可断匈奴臂”描述了雍州在控制外族势力方面的重要作用,犹如扼住了敌人的咽喉。然而,“一从和议成,关门久不闭”转折点出现,和议使得边境长期关闭,不再像过去那样充满紧张与战斗。
“无复念军兴,祗闻增岁币”反映了和平时期国家财政的压力,为了维持和平,不得不增加对边境的岁币支出。接着“壮士卧干戈,边城罢烽燧”描绘了战争减少后,士兵们不再需要战斗,边城也失去了警戒状态,但同时也暗示了军队实力的削弱。
“岂不息战争,难免销精锐”表达了对战争与和平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虽然战争得以暂时停止,但军队的精锐力量却因此流失。随后“藩篱不复施,边人日窥伺”指出边境防御的松懈,使得敌人更加频繁地进行窥探与侵扰。
“去年戎马来,纵横太淩厉”描述了边境再次受到侵犯的情景,敌人行动迅速而猛烈。“酸风捲寒云,三军同日毙”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的残酷,风卷云涌,三军将士在同一日倒下,场面悲壮。
“天子频西顾,疆吏尽更置”表明皇帝对边境安全的关切,不断更换地方官员以加强管理。“君从掖垣中,叩阍数言事”提到张伯任作为都谏,从宫中向皇帝进言,关心边防事务。
“刺刺悉边情,一一当上意”赞扬张伯任对边防情况的深入了解,并且能够准确传达给皇帝。“藉尔青琐贤,出作行边使”期待张伯任能够成为优秀的使者,前往边境巡视。
“行视昔战场,白骨尚委弃”强调了战争留下的痕迹,战场上的白骨堆积如山,令人痛心。“四野无人烟,那能不陨涕”表达了对战争带来的破坏与痛苦的深切同情。
“誓将廓兵氛,何以壮军势”表达了对消除战争氛围、增强军事力量的决心。“君其贾馀勇,时方待高议”鼓励张伯任发挥余力,提出高见以应对当前局势。
“好上金城略,永垂秦川利”希望张伯任能够提供有效的策略,为国家带来长远的利益。“丼学汲公戆,宁顾汉庭忌”赞扬张伯任敢于直言,不顾及朝廷的忌讳。
“国论寄通塞,仕途随险易”体现了对国家治理与个人仕途的思考,国家的兴衰依赖于内外政策的正确与执行的力度。“得君借前筹,肤公奏今岁”表达了对张伯任智慧与贡献的肯定,期待他能够在新的一年里提出更多有益的建议。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背景的描绘和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国家边防安全的深切关注以及对国家治理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