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时聊就笔,千古愧题名
三秋得公事,一月绕山行。
砥柱全抛险,黄河日接平。
周遭到垣曲,尊大近神京。
借助林盐润,增饶国计成。
虞州访遗迹,吴坂念长鸣。
董泽蒲侵绿,巫咸水傍清。
人怀绛县老,地叹夏台倾。
下马听泉发,登原待月生。
盘桓读碑版,扶持立刀兵。
晚霭闻钟断,微阳喜雨晴。
峭空崖背落,斗截岭西横。
仙恐临王屋,高疑见析城。
去车知轨辙,连亩有农耕。
彩错翻朝旆,铮鏦击夜钲。
凿开青石壁,填贮白云坑。
旧幕怜才俊,嘉言许道亨。
何当议险阻,始信说分明。
不倦共廉使,常存济物诚。
计时聊就笔,千古愧题名。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郡:古代行政区划。卧理:共事、治理。
公事:官府事务。
砥柱:比喻坚定的支撑力量。
垣曲:形容道路曲折。
尊大:地位崇高。
林盐:山林中的盐泽资源。
遗迹:古代遗留的痕迹或遗址。
夏台:古代监狱。
月生:月亮升起。
碑版:刻有文字的碑石。
晚霭:傍晚的云雾。
析城:古代山名。
农耕:农业生产。
朝旆:朝廷的旗帜。
夜钲:夜间报时的铜器。
青石壁:青色的石壁。
嘉言:有益的言论。
济物:救济万物。
题名:留下的名字或事迹。
翻译
在郡府共度时光,百姓情感与我相通。秋季处理公事繁忙,一个月绕山而行不停。
砥砺前行,不再惧险,黄河水面渐趋平稳。
周遭环境如垣曲般曲折,靠近京都之地显尊贵。
依靠山林盐泽,国家财富增加,国计民生得以富饶。
探访虞州古迹,怀念吴坂的过往声音。
董泽湖畔菖蒲翠绿,巫咸河水清澈见底。
人们怀念绛县老人,感叹夏台的衰败。
下马倾听泉水声,登高等待月光升起。
徘徊阅读碑文,手持兵器守护一方。
傍晚钟声断续,微弱阳光后迎来晴天。
陡峭山崖背后夕阳西落,山岭横亘东西之间。
仙人似乎临近王屋山,高处疑是析城峰。
离开车辙可见农田,连片土地上农耕繁忙。
朝霞映照旗帜斑斓,夜晚锣鼓声声敲响。
开凿青石峭壁,填满白云堆积的坑穴。
怀念旧幕中的才子俊杰,赞许嘉言对治国之道的贡献。
何时能详论艰险,才能真正理解一切。
与廉洁官员共事不倦,始终怀着济世救民之心。
趁此计时提笔,千百年后仍感愧对这些题名。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在为民造福、修筑道路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治理才能与情怀。全诗采用五言绝句的形式,语言质朴而富有节奏感。
开篇“为郡同卧理,民情识我情”两句表明了官员与民众共同生活、理解彼此心意的场景。"三秋得公事,一月绕山行"则写出了官员在处理公务时不辞辛劳,连续一个月时间环绕山区巡视的情况。
接着,“砥柱全抛险,黄河日接平”描绘了修路过程中的艰难和成果,即便是险峻之地也被开通,黄河水流日渐平缓。"周遭到垣曲,尊大近神京"这两句则透露出了官员对于修建道路的敬业态度以及对皇帝的尊崇之情。
在“借助林盐润,增饶国计成”中,诗人提到了通过林木和食盐等资源的开发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虞州访遗迹,吴坂念长鸣"则表达了对历史遗迹的探访和对古代英雄事迹的缅怀。
"董泽蒲侵绿,巫咸水傍清"写出了自然景观的美丽与宁静。"人怀绛县老,地叹夏台倾"两句则是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和对于自然灾害造成的地貌变化的感慨。
诗中还包含了官员在职责上的尽心尽力,如“下马听泉发,登原待月生”表达了官员即使忙碌于公务,也不忘观察自然之美;"盘桓读碑版,扶持立刀兵"则展示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对军事防御的重视。
在“晚霭闻钟断,微阳喜雨晴”中,诗人描述了一场细雨过后的清新气象。"峭空崖背落,斗截岭西横"则是山脉地形的生动写照。
最后,“仙恐临王屋,高疑见析城”表达了对自然神灵和历史遗迹的敬畏之心,而“去车知轨辙,连亩有农耕”则提到了官员对于交通建设和农业发展的关注。
全诗通过对官员治理活动的描写,以及对自然美景、历史遗迹的赞美,展现了作者李建中在宋代社会中的理想主义情怀与务实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