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寻迫秋杪,惟有蟋蟀声
出处:《秋晚杂书三十首 其四》
宋末元初 · 方回
畴昔夏之夜,百虫无不鸣。
侵寻迫秋杪,惟有蟋蟀声。
微物乏巨喙,寒翅厉酸清。
露将化为霜,欲鸣声不成。
瓦石有深缝,缄默逃汝生。
不然且立死,焉问懒妇惊。
天地布肃令,讵别物重轻。
岂惟蝼蚁蛰,神龙亦潜形。
侵寻迫秋杪,惟有蟋蟀声。
微物乏巨喙,寒翅厉酸清。
露将化为霜,欲鸣声不成。
瓦石有深缝,缄默逃汝生。
不然且立死,焉问懒妇惊。
天地布肃令,讵别物重轻。
岂惟蝼蚁蛰,神龙亦潜形。
注释
畴昔:从前。夏之夜:夏日夜晚。
百虫:各种昆虫。
无不:没有不。
侵寻:逐渐逼近。
迫秋杪:接近秋末。
蟋蟀声:蟋蟀的叫声。
微物:微小生物。
巨喙:大嘴。
寒翅:寒冷的翅膀。
厉酸清:凄凉清冷。
露将化为霜:露水即将结霜。
瓦石有深缝:瓦石间的缝隙。
缄默:沉默。
逃汝生:逃避你的生活。
懒妇:懒散的女人。
惊:惊动。
天地布肃令:天地间弥漫肃杀之气。
讵:岂,难道。
重轻:轻重。
蝼蚁蛰:蝼蛄和蚂蚁冬眠。
神龙亦潜形:神龙也隐藏形迹。
翻译
昔日夏日夜晚,百虫齐鸣声不断。渐渐接近秋末时,唯有蟋蟀叫声在回荡。
微小生物无大嘴,寒冷翅膀显凄清。
露水将凝结成霜,欲鸣叫却无声。
瓦石间缝隙深深,你藏身其中求生存。
若非如此将立死,哪管懒妇是否惊。
天地间充满肃杀,万物平等无高低。
不只是蝼蚁冬眠,神龙也隐藏身形。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深秋之夜的诗,通过对昆虫鸣叫声的细腻刻画,传达了时光飞逝、生命脆弱和自然界的肃穆气氛。诗人以"畴昔夏之夜,百虫无不鸣"开篇,展现出一个生机勃勃的夏夜景象,但随即转向秋夜,昆虫声响减少,只剩下蟋蟀的声音。这突出了季节更迭和生命力度的变化。
诗中的语言极富表现力,如"微物乏巨喙"描绘了小昆虫因寒冷而鸣叫无力的境况,"露将化为霜,欲鸣声不成"则形象地展现了即将到来的严冬使得昆虫几乎失声。"瓦石有深缝,缄默逃汝生"更是用以物喻人,表现出在严酷自然面前生命的渺小和无奈。
最后两句"天地布肃令,讵别物重轻。岂惟蝼蚁蛰,神龙亦潜形"则从宏观角度审视,指出了自然界对万物平等,无论大小,都在严寒的季节中沉默或隐匿起来。这不仅是对昆虫生命状态的写照,也反映了诗人对宇宙和生命本质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