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秦台意,岂命余负薪
寒凉十月末,露霰濛晓昏。
澹色结昼天,心事填空云。
道上千里风,野竹蛇涎痕。
石涧涷波声,鸡叫清寒晨。
强行到东舍,解马投旧邻。
东家名廖者,乡曲传姓辛。
杖头非饮酒,吾请造其人。
始欲南去楚,又将西适秦。
襄王与武帝,各自留青春。
闻道兰台上,宋玉无归魂。
缃缥两行字,蛰虫蠹秋芸。
为探秦台意,岂命余负薪。
拼音版原文
翻译
九月田野一片洁白,苍翠的芩草挺立在秋日的门口。寒冷的十月接近尾声,清晨露水和霜霰弥漫。
白天的天空颜色清淡,心中的思绪如云般满溢。
道路上千里风起,野外的竹子留下蛇的涎液痕迹。
山涧中的水流冻结,发出清冷的声响,鸡鸣声带来清晨的寒意。
勉强走到东边的住所,卸下马匹投靠老邻居。
东家名叫廖的,乡里人都知道他姓辛。
手杖并非用来喝酒,我要去拜访他。
起初打算南下楚地,又计划西行入秦。
楚襄王与汉武帝,各自拥有青春岁月。
听说兰台之上,宋玉的灵魂并未归来。
书卷上泛黄的字迹,蛀虫侵蚀着秋天的芸草。
为了理解秦台的深意,难道让我背柴为生吗?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诗人在大自然中流露出对历史和古人的思念与感慨。开篇“九月大野白,苍芩竦秋门”写出的是秋天大地一片苍白,荒废的田野上长满了苍耳,秋风吹过,带来了一丝凉意和萧瑟之声。
接着,“寒凉十月末,露霜濛晓昏”则进一步描绘了深秋末期的清冷景象,露水凝结成霜,晨曦朦胧中透露出一天的寒冷与幽暗。诗人心中的忧虑也如同这天气一般,难以排解。
“澹色结昼天,心事填空云”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沉重和对周遭环境的感受。天空中弥漫着淡淡的云彩,而诗人的心事则如同这些云朵一般,无边无际地充塞。
“道上千里风,野竹蛇涎痕”通过自然景象传达了诗人旅途中的孤独与寂寞。千里之风在道路上呼啸,野竹随风摇曳,如同蛇行其间,留下了时间的痕迹。
“石涧涷波声,鸡叫清寒晨”则是对早晨自然界声音的描写。山涧中的溪水潺潺作响,与清晨鸡鸣的声音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个清冷而又生机勃勃的画面。
“强行到东舍,解马投旧邻”表明诗人坚持着自己的旅行计划,虽然环境艰苦,但依然继续前行。到了目的地,他将马匹交给了旧日的邻居。
随后,“东家名廖者,乡曲传姓辛。杖头非饮酒,吾请造其人”则提到诗人对当地居民廖姓和辛姓的了解,并且表达出想要拜访这些人的愿望。而“始欲南去楚, 又将西适秦”则是诗人先前有过要去楚国(今湖北一带)和秦国(今陕西一带)的打算。
接着,“襄王与武帝,各自留青春”中提到的襄王和武帝都是历史人物,诗人通过他们的故事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无限感慨。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时代里留下了青春的痕迹。
“闻道兰台上,宋玉无归魂”则是说到兰台(古代宫殿名)之上,传说中的美玉宋玉如今已无处寻觅,其灵魂也随风飘散。诗人通过这个意象表达了对过往事物的怀念。
最后,“缃缥两行字,蛰虫蠹秋芸”写的是诗人在探访秦台时,对于古代文化遗迹的深切感受和对历史的缅绕思考。蛰虫蠹食,象征着时间的侵蚀与历史的流逝。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更融入了历史的回音和个人情感的深度,使得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诗人在秋天的旅途中所经历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