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石兽多,知是肉角麟
出处:《游栖霞四首 其一》
宋 · 周文璞
破晓逗苦雾,客鼻何酸辛。
山中气候异,初日如烛银。
田间石兽多,知是肉角麟。
古苔半皴腹,化作苍龟鳞。
两柱既岌嶪,众碑亦嶙峋。
幽涂得奇观,未敢辞埃尘。
连年抱离忧,百嗟亡一呻。
花委鬓毛晚,草夺袍色春。
愁中书椟失,梦里歌钟陈。
穷愁著文字,屡被同行嗔。
同行不相知,而况悠悠人。
山中气候异,初日如烛银。
田间石兽多,知是肉角麟。
古苔半皴腹,化作苍龟鳞。
两柱既岌嶪,众碑亦嶙峋。
幽涂得奇观,未敢辞埃尘。
连年抱离忧,百嗟亡一呻。
花委鬓毛晚,草夺袍色春。
愁中书椟失,梦里歌钟陈。
穷愁著文字,屡被同行嗔。
同行不相知,而况悠悠人。
注释
破晓:黎明时分。逗:环绕。
苦雾:浓重的雾气。
客鼻:旅人的鼻子。
异:独特。
烛银:像银烛一样明亮。
石兽:奇特的石头形状。
肉角麟:传说中的生物。
古苔:古老的苔藓。
岌嶪:高峻险要。
嶙峋:峥嵘突兀。
幽涂:幽深的小路。
埃尘:尘土。
离忧:分离的痛苦。
鬓毛:鬓边的头发。
袍色:衣服的颜色。
书椟:装书的盒子。
歌钟:歌声和钟声。
同行:同道,同行的人。
悠悠人:世间众多的人。
翻译
黎明时分,苦雾缭绕,旅人的鼻息为何如此辛酸。山中的气候独特,初升的太阳如同银烛般明亮。
田野间的石头怪兽众多,想必是传说中的肉角麒麟。
古老的苔藓覆盖在石头上,裂纹如龟甲,已化为青色鳞片。
两根石柱巍峨耸立,众多石碑峥嵘突兀。
在这幽深的小路上,我意外发现奇异景观,尽管满身尘埃也不愿言辞拒绝。
多年以来,我饱受分离之苦,叹息声不断,却无声可发。
晚年的头发上落满了花瓣,春天的草色比我的衣袍还要鲜艳。
在愁苦中,书籍失落,梦境中回荡着昔日的歌声和钟鸣。
困厄之时,我以文字抒发愁绪,常遭同道责怪。
同道尚且不了解我,更何况这世间芸芸众生。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清晨在栖霞山中的所见所感。首句“破晓逗苦雾”以雾气弥漫的早晨开始,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氛围。接着,“客鼻何酸辛”表达了旅人在此地感受到的辛酸和无奈。
诗人观察到山中独特的气候,初升的太阳犹如烛火般微弱而明亮,照亮了周围的景致。“田间石兽多,知是肉角麟”运用比喻,将石头形状奇特的动物想象为神话中的麒麟,增添了神秘色彩。古苔斑驳,如同龟甲上的鳞片,形象生动。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山中石柱的险峻和古碑的峥嵘,感叹能在此处见到如此奇异景观,即使尘埃满身也在所不惜。然而,诗人内心充满离愁,多年以来的忧虑使他无法尽情表达,甚至在梦境中还能听到昔日的钟声。
诗中提到花已凋零,春天的草木却更显生机,这引发了他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他在困苦中寄托于文字,却常因同行者的不解而受到责怪。最后,诗人感慨与世隔绝的孤独,无人能真正理解他的心境。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通过细腻的描绘和象征性的意象,展现了诗人身处逆境中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