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无恤民心,茫茫隔万里
出处:《耕织图》
清 · 柯振岳
中国有圣人,四海皆就理。
仁风春台登,弦歌比户是。
借问何能然,事从衣食始。
维宋宝元初,耕织图垂史。
一夫或不耕,受饥可立俟。
一女或不织,御寒复何恃。
饥寒两切身,岂独民遭否。
谁以山水更,厥病中汰侈。
鹅鹜余膏粱,后宫贱罗绮。
非无恤民心,茫茫隔万里。
圣祖暨高宗,天章前后纪。
艰难无逸心,剀切《豳风》旨。
谁云民隐遐,历历皆尺咫。
汗雨想蒿目,机声俨盈耳。
粒米与缕丝,忍作微物视。
租税亦难蠲,其来辛苦矣。
节俭慎持盈,丰穰敢遽喜。
既富礼义兴,化行俗斯美。
农桑邦家基,金镜莫逾此。
我皇黼座陈,万年长顾諟。
仁风春台登,弦歌比户是。
借问何能然,事从衣食始。
维宋宝元初,耕织图垂史。
一夫或不耕,受饥可立俟。
一女或不织,御寒复何恃。
饥寒两切身,岂独民遭否。
谁以山水更,厥病中汰侈。
鹅鹜余膏粱,后宫贱罗绮。
非无恤民心,茫茫隔万里。
圣祖暨高宗,天章前后纪。
艰难无逸心,剀切《豳风》旨。
谁云民隐遐,历历皆尺咫。
汗雨想蒿目,机声俨盈耳。
粒米与缕丝,忍作微物视。
租税亦难蠲,其来辛苦矣。
节俭慎持盈,丰穰敢遽喜。
既富礼义兴,化行俗斯美。
农桑邦家基,金镜莫逾此。
我皇黼座陈,万年长顾諟。
鉴赏
这首清代诗人柯振岳的《耕织图》描绘了中国古代社会重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景象。诗中通过圣人的教诲,强调衣食是民生之本,宋宝元初年的耕织图记录了这一历史教训。诗人指出,如果有一人不耕或一女不织,社会将面临饥寒之苦,这不仅是百姓的困境,也是统治者应当警惕的问题。宋圣祖和高宗时期,朝廷以《豳风》为鉴,励精图治,关注民生疾苦,尽管距离遥远,但他们的恤民之心清晰可见。
诗中通过“鹅鹜余膏粱,后宫贱罗绮”的对比,揭示了宫廷生活的奢侈与民间疾苦的鲜明反差,表达了对节俭和体恤民众的倡导。诗人进一步强调,即使在丰收之时,也不能轻易欢喜,因为丰收的来之不易,需要谨慎对待。只有节俭持盈,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繁荣,进而推动礼仪教化,使风俗淳美。
最后,诗人将农桑视为国家的根本,认为这是治理国家的金科玉律,并祝愿皇帝长久执政,遵循这一原则。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展现了作者对于社会公正和民生福祉的深深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