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泽匪耽寂,云林自作师
出处:《归宗山籁一百四首》
明 · 释函是
山泽匪耽寂,云林自作师。
好随明月去,休被晚风吹。
乱石填阶砌,长松荫后篱。
一从深入后,垆火不曾离。
好随明月去,休被晚风吹。
乱石填阶砌,长松荫后篱。
一从深入后,垆火不曾离。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对自然的亲近与内心的宁静追求。首句“山泽匪耽寂,云林自作师”表达了山林并非寻求孤独之地,而是自然界的导师,暗示了诗人通过与自然的接触,获得了心灵的指引和宁静。接着,“好随明月去,休被晚风吹”则展现了诗人希望在月光的引领下探索自然,避免被晚风扰乱心绪,强调了内心的平和与对外界干扰的淡然。
“乱石填阶砌,长松荫后篱”描绘了归宗山籁中的景象,乱石铺满小径,长松为篱笆遮蔽,营造出一种自然和谐、幽静深邃的氛围。这不仅是一幅视觉上的画面,也象征着诗人内心世界的纯净与宁静。
最后一句“一从深入后,垆火不曾离”可能意味着诗人一旦深入自然,便如同找到了内心的炉火,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内心的平静与温暖始终不离左右。这里“炉火”可以象征内心的温暖、希望或精神的支撑,强调了自然与心灵之间的深刻联系,以及在自然中找到精神寄托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内心的宁静追求,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