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面半笼扪虱手,放声不和饭牛歌
出处:《拟渔父吟》
明 · 苏葵
鱼梁无笱看鱼过,水碧溪清映短蓑。
仰面半笼扪虱手,放声不和饭牛歌。
芦花月在江天迥,杨柳风来故旧多。
莫道我无裨世教,利名喧处要詹何。
仰面半笼扪虱手,放声不和饭牛歌。
芦花月在江天迥,杨柳风来故旧多。
莫道我无裨世教,利名喧处要詹何。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渔父生活场景。首句“鱼梁无笱看鱼过”,以“无笱”暗示渔父不依赖传统的捕鱼工具,而是以一种更为自然、随性的态度与鱼共存,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接着,“水碧溪清映短蓑”,通过色彩鲜明的描绘,展现了清澈的溪水与简朴的蓑衣相映成趣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
“仰面半笼扪虱手,放声不和饭牛歌”,这两句生动地刻画了渔父的生活状态。他一面悠闲地捉虱子,一面放声高歌,既表现了渔父生活的自在与洒脱,也暗示了他内心的丰富与满足。这里的“饭牛歌”可能是指牧童放牛时所唱的歌谣,与渔父的歌声形成对比,进一步强调了渔父生活的独特之处。
“芦花月在江天迥,杨柳风来故旧多”,这两句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意境。芦花飘扬,月光皎洁,江天广阔,杨柳轻拂,不仅展现了渔父生活环境的宁静与美丽,也暗示了他与自然界的深厚情感联系。同时,提到“故旧多”,则透露出渔父虽身处偏远,但仍有知音相伴,情感世界丰富。
最后,“莫道我无裨世教,利名喧处要詹何”,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渔父生活方式的赞赏与肯定。他认为,虽然渔父看似远离尘世的纷扰,但其生活哲学与处世态度同样具有教化意义。在追求功名利禄的喧嚣世界中,像渔父这样能够保持内心平静、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是社会不可或缺的宝贵存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渔父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同时也蕴含着对简单生活哲学的深刻思考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