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家定自无生灭,此物何尝有故新
出处:《妙空出示诸公诗卷次元韵》
宋 · 李处权
已著芭蕉喻此身,木人花鸟岂知春。
他家定自无生灭,此物何尝有故新。
美玉不羞论瓦砾,明珠终解照泥尘。
相逢一笑空归去,无语堪酬彼上人。
他家定自无生灭,此物何尝有故新。
美玉不羞论瓦砾,明珠终解照泥尘。
相逢一笑空归去,无语堪酬彼上人。
拼音版原文
注释
著:比喻。芭蕉:植物,这里比喻人或事。
喻:比喻。
此身:自身,指诗人自己。
木人:木偶,象征无情感的事物。
花鸟:自然中的生物。
岂:怎能,表示否定。
知:理解,感知。
定自:自然,当然。
无生灭:没有生死变化。
故新:旧新的对立,这里指事物的新陈代谢。
美玉:珍贵的玉石。
羞:感到羞耻。
论:比较,对待。
瓦砾:碎石,比喻低贱之物。
明珠:宝珠,比喻贵重的人或事物。
终解:最终能够。
照:照亮。
泥尘:泥土尘埃,比喻低微之处。
相逢:相遇。
一笑:微笑,此处可能带有会心之意。
空:徒然,空虚。
归去:离去。
无语:无言,沉默。
堪:能够。
酬:回报,答谢。
彼上人:那位高人,指有道之人。
翻译
我已借芭蕉来比喻自身,木偶和花鸟怎会懂得春天。他们家中自然没有生老病死,这事物又何曾有过新旧之分。
美玉不会因与瓦砾相比而羞愧,明珠终究能照亮尘土。
相遇一笑后各自离去,无言以对,只能以此回报那位高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处权的作品,从内容上看,诗人通过对比芭蕉和木制的花鸟来表达自己对于生死观念的超脱。"已著芭蕉喻此身,木人花鸟岂知春"两句,诗人以芭蕉自喻,指自己的身体如同芭蕉一般纯净无暇,而木制的花鸟虽然看似完美,却不知春意何在。这里芭蕉象征着纯洁和自然,木制的花鸟则代表了世间的虚伪。
"他家定自无生灭,此物何尝有故新"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世间万物生生灭灭的看法,以及对物是常新不旧的哲学思考。这里"他家"指的是自然界,而"此物"则是具体事物的代称,强调了一种超脱世俗的观点。
"美玉不羞论瓦砾,明珠终解照泥尘"两句,用美玉和明珠比喻高洁的品德,即便置身于低贱之中,也不会失去其光辉。这里"瓦砾"指的是破烂之物,而"泥尘"则是污浊之处,诗人自比为美玉和明珠,表达了不论环境如何,自己都能保持高洁的品性。
最后两句"相逢一笑空归去,无语堪酬彼上人"则表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诗人在与他人偶遇时,只是一笑而过,不再多言,表达了对世间纷争的超脱和豁达。这里的"无语"强调了不需要多言,而"彼上人"则是指那些已经达到某种境界的人。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的高洁品德和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通过对比芭蕉与木制花鸟,以及美玉明珠与瓦砾泥尘,展示了一种对于自然、纯净和高洁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