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不见唐家孙供奉,奋跳欲断朱三喉
又不见唐家孙供奉,奋跳欲断朱三喉。
嗟尔白鹇急主难,委质翻配三忠俦。
忆昔海黄雾四塞,天狗如雷堕东北。
三辰鏖战日无辉,伏尸百里海尽赤。
六军披靡可奈何,云从飞龙赴碧波。
白鹇笼中起踯躅,恨不握剑挥长戈。
剑欲截断参政首,戈欲钃绝宣尉脰。
请回飞龙驾云车,直抵中原挥一帚。
皇天不祚赵孤儿,白日不照吾心悲。
耸身直翅轻一踯,竟与金笼饱鲸鲵。
乌乎白鹇乃羽族,报主之义何其笃。
如何厕中拉胁奴,禽兽之心人面目。
太仓饱士多如林,算来何如豢此禽。
羽衣缟裳夺霜雪,忠肝义胆鸾凤音。
只今茫茫海天角,魂逐三忠戏冥漠。
千秋化作精卫翔,悲鸣直待沧溟涸。
鉴赏
这首《白鹇歌》是明代诗人张诩创作的一首咏物诗,以白鹇这一鸟类为题材,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表达了对忠诚与牺牲精神的赞美,同时也暗含对时局的感慨。
诗中首先提到“泸南秦吉了,饿死不首蛮夷丘”,以对比的方式,将白鹇与秦吉了(一种鸟名)进行对比,强调白鹇即使在饥饿中也不向敌人低头的坚韧精神。接着,“又不见唐家孙供奉,奋跳欲断朱三喉”则通过另一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强化了忠诚与勇敢的主题。
“嗟尔白鹇急主难,委质翻配三忠俦”直接点题,赞扬白鹇作为鸟类中的“三忠”之一,其忠诚与牺牲精神超越了其他同类。接下来的“忆昔海黄雾四塞,天狗如雷堕东北”描绘了一幅战争的惨烈景象,为后文白鹇的行为提供了背景。
“三辰鏖战日无辉,伏尸百里海尽赤”描述了战争的残酷,日光被遮蔽,鲜血染红了大海,暗示了战争的破坏性。随后,“六军披靡可奈何,云从飞龙赴碧波”则展现了军队溃败的场景,而“白鹇笼中起踯躅,恨不握剑挥长戈”则是白鹇在笼中的挣扎与遗憾,它渴望像人类一样拿起武器,为正义而战。
“剑欲截断参政首,戈欲钃绝宣尉脰”表达了白鹇内心的愤怒与渴望,它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对抗不公。最后,“请回飞龙驾云车,直抵中原挥一帚”是白鹇对改变现状的渴望,希望借助神力,清除邪恶,恢复和平。
“皇天不祚赵孤儿,白日不照吾心悲”表达了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忧虑。“耸身直翅轻一踯,竟与金笼饱鲸鲵”则是对白鹇最终选择安逸生活的无奈与讽刺。
“乌乎白鹇乃羽族,报主之义何其笃”再次强调了白鹇的忠诚。“如何厕中拉胁奴,禽兽之心人面目”是对那些背叛忠诚、追求私利行为的批判。“太仓饱士多如林,算来何如豢此禽”则表达了对社会中某些人贪图享乐、忽视道德的批评。
“羽衣缟裳夺霜雪,忠肝义胆鸾凤音”赞美了白鹇的外在美与内在美德。“只今茫茫海天角,魂逐三忠戏冥漠”表达了对白鹇精神的怀念与敬仰。“千秋化作精卫翔,悲鸣直待沧溟涸”则是对白鹇精神的永恒传承与期待。
综上所述,《白鹇歌》不仅是一首对白鹇忠诚精神的颂歌,也蕴含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以及对理想世界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