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日携儿往何处,归途灯暗夜鸣钟
出处:《喜宾旸再来三桥次旧韵二首 其一》
宋末元初 · 方回
拟撩社瓮共治聋,难向春泥觅雁踪。
每叹寄书多不达,孰知行役巧相逢。
道衣染褐惊新制,醉鼻添皻失老容。
尽日携儿往何处,归途灯暗夜鸣钟。
每叹寄书多不达,孰知行役巧相逢。
道衣染褐惊新制,醉鼻添皻失老容。
尽日携儿往何处,归途灯暗夜鸣钟。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时期诗人方回所作,属于喜宾客再次来访而写的作品。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重逢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于友谊深厚的情感。
“拟撩社瓮共治聋”一句,以拟比的手法,将社树下水塘中的水藻比作共同治理耳聋的工具,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希望与朋友共同消除隔阂、交流心声的情感。
“难向春泥觅雁踪”则描绘出春天泥土中寻找大雁脚印的艰难,暗示着寻找知音的不易,也反映了诗人对友情的渴望和珍视。
“每叹寄书多不达,孰知行役巧相逢”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书信往返中常有遗漏和未能传达全部心意的感慨,同时也庆幸能够在繁忙的生活中与朋友偶然相遇。
“道衣染褐惊新制,醉鼻添皻失老容”两句,则是诗人对友人的形象描绘,通过衣物和容颜的改变,传达了时间流逝以及个人的变化,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于朋友之美好记忆未曾忘怀。
“尽日携儿往何处,归途灯暗夜鸣钟”最后两句,展现了诗人与孩子一同外出的场景,以及归家时天色已晚、灯光昏暗中的钟声,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绘,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平淡。
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篇表达友谊深厚与对人生变迁的感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