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门不启白云栖,为忆君名未敢题
出处:《东行访张伯起不遇饮幼于别馆》
明 · 王世贞
柴门不启白云栖,为忆君名未敢题。
何似竹林嵇叔夜,携琴载酒夕阳低。
何似竹林嵇叔夜,携琴载酒夕阳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访友不遇的文人形象,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对比手法,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友情的深切怀念。
首句“柴门不启白云栖”,以“柴门”象征隐逸之士的居所,而“白云栖”则寓指访者未能如愿见到友人的遗憾与失落。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将友人的不在场以云的飘渺来暗示,既表现了环境的清幽,也暗含了访者心情的复杂。
次句“为忆君名未敢题”,直接表达了访者因思念友人而不敢轻易题写的心情。这里的“君名”不仅指友人的名字,更包含了对友人品格、才华的敬仰之情。访者在未见友人之前,心中充满了对友人名字的敬畏,不敢轻易书写,体现了对友情的尊重和对友人形象的崇敬。
后两句“何似竹林嵇叔夜,携琴载酒夕阳低”,运用了典故,将自己与历史上的嵇康相比较。嵇康是魏晋时期著名的音乐家、哲学家,以“竹林七贤”之一著称。这里以嵇康的形象自比,表达了访者希望像嵇康那样,既能享受自然之美,又能与友人共赏琴酒,享受生活的乐趣。同时,“夕阳低”这一景象,既渲染了时间的流逝,也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氛围,暗示了访者未能见到友人的失落感。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访者在未能见到友人时的内心世界,既有对友情的深切怀念,也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蕴含的情感丰富,语言简洁而富有深意,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友情、自然与生活态度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