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将墨竹换新诗,润色何须待东里
醉时万虑一埽空,醒后纷纷如宿草。
十年揩洗见真妄,石女无儿焦谷槁。
此身何异贮酒瓶,满辄予人空自倒。
武昌痛饮岂吾意,性不违人遭客恼。
君家长松十亩阴,借我一庵聊洗心。
我田方寸耕不尽,何用百顷糜千金。
枕书熟睡呼不起,好学怜君工杂拟。
且将墨竹换新诗,润色何须待东里。
注释
酒中:指酒中的道理或感受。真复:真实的本质。
孟生:指某位贤者。
未闻道:尚未领悟到某种道理。
万虑:众多忧虑。
宿草:比喻过去的烦恼。
石女:古代传说中的不孕女子。
焦谷槁:形容生活困苦。
贮酒瓶:比喻短暂的生命。
空自倒:徒然消逝。
武昌痛饮:在武昌畅饮。
岂吾意:并非我所期望的。
聊洗心:姑且用来洗涤心灵。
方寸:指内心。
耕不尽:无法满足的欲望。
糜千金:浪费大量金钱。
枕书熟睡:沉醉于书本中。
呼不起:叫不醒。
工杂拟:擅长模仿各种风格。
墨竹:以墨笔描绘的竹子,象征高洁。
新诗:新的诗作。
润色:修饰文字。
何须:何必。
待东里:等待他人的认可。
翻译
酒中的真实究竟有什么好?孟生虽然贤良但还未领悟。醉时烦恼全被扫空,醒来后又像昨晚的乱草。
十年磨砺看清真假,石女无子生活困苦如同枯木。
这身躯与酒瓶何异,满则倾倒,空自消亡。
武昌豪饮并非我所愿,我的本性不愿违背他人而受困扰。
您的府上长松成荫,借我小庵暂且洗涤心灵。
我仅需方寸之地耕耘,何必花费巨资买百顷良田。
沉醉于书卷中难以唤醒,敬佩你勤奋好学善于模仿。
暂且以墨竹诗篇交换,修饰文采无需等待东邻的赞誉。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巨匠苏轼的作品。苏轼在这首诗中通过对饮酒生活的一种超然态度来表达自己对于世俗纷争和物欲追求的看破与放下。
"酒中真复有何好,孟生虽贤未闻道。" 这两句开篇便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在饮酒中能找到什么真正的乐趣,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也没有听说过这种道理。这既是对自己行为的一种反思,也隐含着一种超脱世俗的哲学思考。
接下来的"醉时万虑一埽空,醒后纷纷如宿草。" 描述了饮酒时心无牵挂,但清醒后烦恼又如同野草般繁多,这两句通过对比醉醒状态的不同,强调了世俗烦恼的不可避免。
诗人接着说:"十年揩洗见真妄,石女无儿焦谷槁。" 这里用“十年”来表达时间的长短,用“揩洗”来比喻对过往虚幻和真实的区分,而“石女无儿焦谷槁”则是通过神话故事中的石女形象,形容自己内心的孤寂与渴望。
"此身何异贮酒瓶,满辄予人空自倒。" 这两句中,“此身”指代诗人自身,而“何异贮酒瓶”则是比喻自己的身体就像盛酒的器皿一样,而“满辄予人空自倒”则形容自己虽有满腹经纶,却往往无处表达,只能白白浪费。
随后,诗人提到:“武昌痛饮岂吾意,性不违人遭客恼。” 这里通过对“武昌痛饮”的回忆来表达自己并不热衷于酒场之欢,但由于性格使然,不愿与他人相违背而陷入烦恼。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写道:"君家长松十亩阴,借我一庵聊洗心。" 这是对友人家的自然环境的一种向往,同时也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清静之地来净化自己的内心。
接着,“我田方寸耕不尽,何用百顷糜千金。” 这里诗人通过自己虽然有小片土地却无力耕耘,而对比他人的广阔土地和巨额财富,表达了对物质追求的淡然。
"枕书熟睡呼不起,好学怜君工杂拟。" 这两句中,诗人以“枕书”形容自己酷爱读书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好学怜君工杂拟”则是对友人的鼓励和期望。
最后,“且将墨竹换新诗,润色何须待东里。”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交换墨竹来换取新的灵感和创作,以此来丰富自己的文学作品,而不必等待外界的评价或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