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具眼知多少,见山不知云山好
出处:《赠云山逸人刘巨川瞽而谈命》
宋 · 家铉翁
世人具眼知多少,见山不知云山好。
斯人背境自观心,识破云山千万层。
须知万物备于我,高下散殊何往而非道。
善观物者观以心,目所未见心已瞭。
闻君学易多历年,妙处能探造化先。
维艮之背不与事物对,物具一极常与此心会。
君知云山云山亦知君,是之谓行其庭不见其人。
斯人背境自观心,识破云山千万层。
须知万物备于我,高下散殊何往而非道。
善观物者观以心,目所未见心已瞭。
闻君学易多历年,妙处能探造化先。
维艮之背不与事物对,物具一极常与此心会。
君知云山云山亦知君,是之谓行其庭不见其人。
拼音版原文
注释
世人:普通人。具眼:有眼光。
云山:比喻世事的复杂。
好:美。
斯人:此人。
背境:远离尘世。
识破:洞察。
千万层:变化无穷。
万物:所有事物。
备于我:在我心中。
高下散殊:高低变化。
非道:不是道的体现。
善观物者:善于观察的人。
瞭:明白。
学易:研习《易经》。
造化:自然规律。
维艮之背:艮卦的背面。
不与事物对:不直接对应。
物具一极:万物各有极致。
与此心会:与人心相契合。
云山亦知君:云山也认识你。
行其庭不见其人:庭院行走不见人。
翻译
世间众人眼光如何,见到山峦却不知云雾之美。这个人远离尘世,独自审视内心,洞察云山千变万化。
要知道万物皆在我心中,无论高低变化,何处不是道的体现。
善于观察的人用心去观,即使未曾目睹,心中也了然。
听说你研习《易经》多年,深得其中奥妙,能先于万物领悟造化。
艮卦的背面不直接对应外物,万物各有极致,常常与人心相契合。
你知道云山,云山也认识你,这就叫在庭院行走,却看不见人的存在。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家铉翁赠予云山逸人刘巨川的作品,表达了对刘巨川虽盲却能洞察事物本质的赞赏。首句“世人具眼知多少,见山不知云山好”暗示了普通人容易被表面现象迷惑,而刘巨川则能透过云雾看到山的真实之美。接着,“斯人背境自观心,识破云山千万层”赞扬他内心的洞察力,能超越视觉直接触及事物的本质。
诗人强调万物皆可在我心中找到答案,“须知万物备于我,高下散殊何往而非道”,认为观察事物的关键在于内心的领悟,而非仅凭眼见。最后两句“闻君学易多历年,妙处能探造化先”肯定刘巨川在易学上的深厚造诣,他能预知事物发展趋势,甚至云山也能感知他的智慧。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赞美,突显了刘巨川独特的洞察力和内在修为,以及他对道的理解,即“维艮之背不与事物对,物具一极常与此心会”。最后一句“君知云山云山亦知君”寓意深远,表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通,即使不见其人,也能感受到其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