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随觉路遥,心与空门净
出处:《宿湖南净寺》
明 · 李时行
揽胜投名山,信迹遵玄境。
兴随觉路遥,心与空门净。
云树澹萧疏,水月相辉映。
天寒夕梵微,木落霜钟应。
倦鸟下松林,归僧掩萝径。
景眺遐想舒,物讨幽怀罄。
挥琴鹤共娱,讲法龙争听。
祇树鸣山风,雨花落湖镜。
于焉结芳桂,聊以祛尘病。
眷此碧岩栖,因之定吾性。
兴随觉路遥,心与空门净。
云树澹萧疏,水月相辉映。
天寒夕梵微,木落霜钟应。
倦鸟下松林,归僧掩萝径。
景眺遐想舒,物讨幽怀罄。
挥琴鹤共娱,讲法龙争听。
祇树鸣山风,雨花落湖镜。
于焉结芳桂,聊以祛尘病。
眷此碧岩栖,因之定吾性。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宿湖南净寺的所见所感,充满了禅意和自然之美。首句“揽胜投名山,信迹遵玄境”点明了地点和目的,表达了诗人对名山大川的向往和追求。接着,“兴随觉路遥,心与空门净”两句,不仅描绘了旅途的遥远,更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清净和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
“云树澹萧疏,水月相辉映”描绘了净寺周围环境的宁静与美丽,云雾缭绕的树木与水中倒映的明月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画面。而“天寒夕梵微,木落霜钟应”则通过季节的变化,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静谧与庄严,夕阳微弱的梵音与霜降后的钟声相互呼应,增添了诗的意境深度。
“倦鸟下松林,归僧掩萝径”两句,通过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倦鸟归巢,僧人闭门,一派宁静祥和的景象。接下来,“景眺遐想舒,物讨幽怀罄”表达了诗人面对美景时心灵的释放与自由,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内心深处的忧愁得以排遣。
“挥琴鹤共娱,讲法龙争听”描绘了净寺中和谐的氛围,琴声鹤鸣,法音龙听,象征着佛法的深远与广大,以及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最后,“祇树鸣山风,雨花落湖镜”通过自然界的细微变化,再次强调了净寺环境的清幽与神秘,山风轻拂,雨花飘落,如镜的湖面映照出这一切,美不胜收。
“于焉结芳桂,聊以祛尘病”表达了诗人在此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希望以此来摆脱世俗的烦恼。“眷此碧岩栖,因之定吾性”则是诗人对净寺的深厚情感和对禅宗精神的认同,他在这里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归属。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禅意与自然美的世界,展现了诗人对精神生活和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佛教教义的虔诚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