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修弗遂仁者寿,治疗倍费医之良
不知气郁致痰厥,忽尔异證生微茫。
操修弗遂仁者寿,治疗倍费医之良。
今将累日未痊愈,自知不善摄养贻天殃。
头目昏眩手足不能动,偃然一榻殊徬徨。
光摇两目皎无寐,汗流四体痛欲僵。
纵然未即致幻化,惟恐废弃难安强。
人生修短固定数,不必以此萦吾肠。
枝披叶殒待风寒,根本弗固安能当。
平生踪迹等一梦,未必可保风灯光。
儿女满前无顾恋,家山何许莫思量。
是非得失一勾断,万事尽付之遗忘。
宁神定虑听造物,至此收拾甘归藏。
门前风月正清朗,符到即去庸何伤。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忧患:忧虑和困苦。晚景:晚年生活。
痰厥:因痰阻引起的突然昏厥。
操修:品德修养。
仁者寿:有仁德的人寿命长。
摄养:保养身体。
徬徨:犹豫不决,迷茫。
幻化:死亡。
修短:寿命长短。
风寒:寒冷的天气。
根本弗固:根基不稳固。
遗忘:忘记。
翻译
六十三年的忧虑岁月,人们常说晚年生活还很长。却不知情绪压抑导致痰厥发作,突然间病症模糊显现。
未能遵循仁德的人难以长寿,治疗起来花费医术良方加倍。
如今病痛缠身多日未愈,自己深知疏于保养会招致天灾。
头昏眼花手脚无力,躺在床上无比迷茫。
月光照亮双目却无法入眠,汗水湿透全身疼痛难忍。
即使未至生命尽头,也怕疾病拖累难以坚强。
人生长短本由定数,无需为此忧虑牵肠。
如同枝叶在风寒中凋零,根基不稳怎能抵挡。
一生经历如一场梦,未必能保长久安宁。
儿女环绕却无牵挂,家乡何处不再思念。
是非得失都已放下,万事皆忘心中坦荡。
静心聆听造物安排,至此我愿安心归隐。
门外风月依然明亮,接到符咒离去又有何妨?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病中的忧虑和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诗人通过对自己疾病的描述,展示了身心的痛苦,以及对于健康和寿命的担忧。
“六十三年忧患乡”一句,表明了诗人的年龄和所处时代,"忧患"二字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不宁与不安。接着,“人言晚景尚悠长”显示出社会对老龄健康的一种普遍看法,但这与诗人本身“气郁致痰厥”的实际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疾病带来的突如其来和难以预料的打击。
“不知气郁致痰厥”等句,则细腻地描绘了病痛的具体感受,以及治疗过程中的艰辛。"操修弗遂仁者寿,治疗倍费医之良"表达了诗人对健康和医疗的深切关注。
“今将累日未痊愈”以下几句,则是对自己病中感受的生动描绘,通过对头目昏眩、手足不能动等症状的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痛苦和无力感。"纵然未即致幻化,惟恐废弃难安强"则流露出诗人对于自己生命可能的结束的担忧。
“人生修短固定数”一句,是对人生寿命有限这一事实的深刻认识,而"不必以此萦吾肠"则表达了诗人对待命运的一种超然态度。"枝披叶殒待风寒,根本弗固安能当"这两句,则是对生命脆弱性的比喻,强调了无常的主题。
“平生踪迹等一梦”以下几句,是诗人对于自己过去和将来的一种总结与放下。"儿女满前无顾恋,家山何许莫思量"则表达出诗人对家庭和个人事务不再挂念的态度。而"是非得失一勾断,万事尽付之遗忘"则是对世间纷争的一种超脱。
最后,“宁神定虑听造物,至此收拾甘归藏。门前风月正清朗,符到即去庸何伤”这几句,则表达了诗人在病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对自然界的顺应,以及对于生命结束时的平和接受。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个人疾病经历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面对生死、健康与寿命问题时的深刻思考,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哲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