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声未可□臧洪,不须更往吴江去
白日吟到夜,夜后吟到晓。
门前是双柳,树上无栖鸟。
西边是人家,人家儿夜啼。
四更五更后,往往催鸣鸡。
东边是空庭,空庭清风多。
吟声上河汉,河汉生银波。
移声入明月,桂树无停柯。
蟾蜍不得睡,狡兔将奈何。
清风却下来,直入淮之水。
不知淮东西,波浪如何止。
清风清风不复住,复住射阳湖上路。
宁知烈士怨曹袁,义鬼哀哀冤来诉。
此声未可□臧洪,不须更往吴江去。
吴江心中有冤血,冤声吼兮冤气结。
奈何乎湘江亦有独醒夫,醒时何故沈其躯。
当时鱼腹今在无,此声莫过洞庭湖。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徐积所作,名为《和马秀才》。诗中描绘了一位年迈的淮上翁,他心怀壮志,日夜吟诵,声音飘荡于天地之间,穿越了自然与人间的界限,甚至触及到了神话传说中的角色。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这位翁的坚韧不拔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诗的开头便以“君看淮上翁虽老,胸中意气从来好”开篇,点明了主人公的年龄与精神状态,尽管年岁已高,但内心的热情与斗志依旧旺盛。接下来的“白日吟到夜,夜后吟到晓”,形象地描绘了翁不分昼夜地吟诵,表达了他对诗歌艺术的热爱与投入。
“门前是双柳,树上无栖鸟”一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孤寂的氛围,暗示了翁可能身处世外桃源般的环境,与世隔绝,专心于自己的创作。随后,“西边是人家,人家儿夜啼”则引入了人声,与前文的静谧形成对比,增加了生活的气息。
“四更五更后,往往催鸣鸡”、“东边是空庭,空庭清风多”等句,进一步描绘了时间的流逝与环境的变化,展现了翁的孤独与坚守。而“吟声上河汉,河汉生银波”、“移声入明月,桂树无停柯”等富有诗意的描述,则将翁的吟诵之声与自然界的美好景象融为一体,赋予了诗歌以超凡脱俗的意境。
“蟾蜍不得睡,狡兔将奈何”、“清风却下来,直入淮之水”等句子,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自然现象以生命,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最后,“不知淮东西,波浪如何止”、“清风清风不复住,复住射阳湖上路”等句,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人生道路的思考。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蕴含了对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的交织,徐积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文学形象,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哲理与情感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