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涨□桥人待渡,夕阳穿树鸟归巢
出处:《永安道中》
明 · 江源
平林过尽又山坳,三五民居覆短茅。
春涨□桥人待渡,夕阳穿树鸟归巢。
檐头药裹长防疾,囊里诗篇漫解嘲。
荒驿歇来天又晚,看看初月上松梢。
春涨□桥人待渡,夕阳穿树鸟归巢。
檐头药裹长防疾,囊里诗篇漫解嘲。
荒驿歇来天又晚,看看初月上松梢。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行走在永安道中的所见所感,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宁静与和谐。首联“平林过尽又山坳,三五民居覆短茅”以平缓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乡村风光图,远处的树林渐渐消失在山的另一侧,几户人家隐匿于矮小的茅草屋下,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氛围。
颔联“春涨□桥人待渡,夕阳穿树鸟归巢”进一步展现了自然与生活的和谐共存。春水上涨,行人等待着渡船的到来,夕阳透过树梢,归巢的鸟儿忙碌而有序,画面生动,充满生活气息。这两句通过对比春日的生机与傍晚的宁静,展现了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节奏。
颈联“檐头药裹长防疾,囊里诗篇漫解嘲”则转向了对日常生活细节的关注。药裹悬挂在檐头,象征着对健康的重视;而诗篇则装在囊中,既是精神寄托也是自我解嘲的方式。这一联体现了诗人的生活态度——既关注物质健康,也不忘精神追求,即使面对生活的琐碎和挑战也能保持乐观与幽默。
尾联“荒驿歇来天又晚,看看初月上松梢”收束全诗,描绘了诗人旅途中的一个瞬间。在荒凉的驿站休息后,天色已晚,初升的月光洒在松树梢头,为旅程增添了一抹诗意的美。这一景象不仅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日常生活和内心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情感深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