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知生计薄,所贵隐身处
亦知生计薄,所贵隐身处。
橡栗石上村,莓苔水中路。
萧然授衣日,得此还山趣。
汲井爱秋泉,结茅因古树。
闲云与幽鸟,对我不能去。
寄谢鸳鹭群,狎鸥拙所慕。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黍:一种谷物,古人常用来酿酒。烟溪:烟雾笼罩的溪流。
榛芜:杂草丛生。
沮洳:低洼潮湿的地方。
生计薄:生活条件艰苦。
隐身处:隐居的理想之地。
橡栗石上村:以橡栗树为主的山村。
莓苔:青苔,一种植物。
授衣日:古代秋季农事活动之一,准备冬衣的日子。
结茅:搭建茅草屋。
古树:年代久远的大树。
闲云:悠闲自在的云彩。
幽鸟:寂静的鸟儿。
鸳鹭群:比喻志同道合的人群。
狎鸥:亲近鸥鸟。
翻译
在烟雾缭绕的小溪边种植黍米,周围杂草丛生,还有沼泽地。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我珍视的是能隐居于此。
橡栗树环绕的村庄,莓苔覆盖的水路,
在这样的日子,我享受着授衣(古代农事活动)的乐趣,感受到回归山野的情趣。
我喜欢秋天的清泉,就选择靠着老树搭建茅屋。
悠闲的白云和幽静的鸟儿,它们不愿离开我的视线。
我要向你们,那群鸳鹭,表达我的敬意,羡慕你们亲近鸥鸟的生活方式。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自然中的隐逸生活,通过对周遭环境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种黍傍烟溪,榛芜兼沮洳”开篇便以田园景象为背景,展示了诗人居住的谷口新居四周的环境。这里,“种黍”指的是种植黍米,这里的“黍”可能是指一种类似玉米的农作物;“傍烟溪”则形容溪流两岸笼罩着轻烟,给人以幽深之感。而“榛芜兼沮洳”,则表达了田园生活中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
“亦知生计薄,所贵隐身处。”诗人深明世事无常,物是人非,因此珍视这片可以隐藏自己、远离尘嚣的安静之地。这两句流露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满足感。
接下来的“橡栗石上村,莓苔水中路。”则继续描绘了居住环境中的自然美景。这里,“橡栗”指的是橡树上的果实,而“石上村”形容村落座落在高耸的石山之上;“莓苔水中路”,则是形容道路旁生长着野莓和苔藓,给人一种静谧而又自然的感觉。
“萧然授衣日,得此还山趣。”诗中的时间转到了秋天,“萧然”指的是秋风轻拂,带有凉意;“授衣”,则可能是指农民收获时穿上新衣,感受着季节变迁的喜悦。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在山中度过秋天的喜悦和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汲井爱秋泉,结茅因古树。”这里,“汲井”指的是从井中汲取清水;“爱秋泉”,则是诗人对这清澈泉水的喜爱之情。接下来的“结茅因古树”,则表明了诗人因为古树而选择在此定居,筑起茅屋。
最后,“闲云与幽鸟,对我不能去。”诗人将自己比作闲云,与幽静的鸟类为伴,这里流露出一股超然物外、不愿随波逐流的情感。紧接着的是“寄谢鸳鹭群,狎鸥拙所慕。”这里,“鸳鹭”是一种水鸟,而“狎鸥”,则是形容与鸥(一种水鸟)相亲近的生活状态。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和感激,以及希望继续保持这种与自然亲近、超脱尘世的生活状态。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田园风光描写,展现了一种清新脱俗的隐逸情怀。诗中的意境淡雅,语言朴实,却又透露出对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厚感情,以及对人世间繁华与喧嚣的超然态度。这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隐逸生活的一种共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