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高邻女笑相逢,慢束罗裙半露胸。
莫向秋池照绿水,参差羞杀白芙蓉。
拼音版原文
日高邻女笑相逢,慢束罗裙半露胸。
莫向秋池照绿水,参差羞杀白芙蓉。
诗词赏析
本人喜好读诗,但不求善解。
唐诗、宋词等,是最喜爱读的文学作品之一。
读之能使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
相比之下,当今诗作可与唐诗、宋词相媲美的不多。
近来闲读了现代作者的一些作品,总有种莫名的感觉是诗中缺少点什么东西。
作为诗歌最忌讳的是一味直白,把主旨浮在表面一览无余,这样用直白词组表达内容的句子,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使人读之如同嚼蜡,无任何联想,是不值得称道的。
真正好诗是应有丰富的蕴含,读来仿佛是一幅画或是一种形象展示在面前,才能使人的心灵深处引发震撼。
作为诗、词作者,如果想让写出来的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诗,就不要违背“诗要用形象思维”这条法则。
形象思维是诗歌创作的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只有运用形象思维,才有可能写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呼之欲出的诗性艺术特性。
传统诗学认为,诗能做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地步,是最值得称道的。
“不著一字”是说诗的主旨不要抽象直白地说出来,诗的主旨要蕴含于诗的形象中,通过“言外意”让读者“思而得之”,做到了这一步,诗就风流了。
我们在诵读众多唐诗、宋词时,里面不乏有这样的诗。
本人曾经在一只花瓶上看到了题名为“周濆”写的这首《逢邻女》诗,周濆是否是唐代人?
不敢确定。
此诗在常见的唐诗集中不见收录。
如果是唐代诗人,读这首诗,由此可以想见唐代女子装束之开放。
“慢束罗裙半露胸”似不是无意中所为,恐怕是着意装束,也许是当时的时尚。
保存至今的唐人壁画和仕女图也颇多见“半露胸”的服饰,足见当时的文化风尚。
此诗中不著一个美字,而用形象思维,把美人的美丽写得淋漓尽致,读之似乎使人看到那闭月羞花、婀娜多姿的美人形象展示在眼前。
这样的美人,请不要到秋天的池塘边去,如果让盛开的芙蓉花见了,也会感到自愧不如而被羞杀。
(陈绍贤提供赏析部分)
注释
日高:太阳高升。
邻女:邻居女孩。
笑相逢:笑着相遇。
慢束:缓缓系紧。
罗裙:轻薄的裙子。
半露胸:露出半边酥胸。
莫向:不要。
秋池:秋水池。
照绿水:照映绿水。
参差:姿态优美。
羞杀:使...感到羞愧。
白芙蓉:白色的荷花。
翻译
太阳升高时,邻居女孩笑着相遇,她缓缓系紧裙子,露出半边酥胸。
千万不要在秋水池边照影,那参差的倩影会羞煞了白芙蓉。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刻画,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与感悟。诗中的“日高邻女笑相逢”表达了邻家女子在白天相遇时的灿烂笑容,这个场景充满了温馨和活力。“慢束罗裙半露胸”则是对该女子细腻行为的描写,显示出她的羞涩与美丽。
接下来的“莫向秋池照绿水”是一种劝诫或自言自语,诗人似乎在提醒自己或他人,不要将目光投向那能够映射出清澈绿色之水的秋日池塘。这里可能蕴含着一种对现实生活中美好事物不必过分深究的哲思。
最后,“参差羞杀白芙蓉”则是对一朵生长在池塘中的白芙蓉花的描绘。“参差”形容其生长状态,而“羞杀”则表达了诗人对这朵花的赞美之情,仿佛它因为过于娇艳而感到羞涩。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女性美和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和深厚的艺术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