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少日深惟道是忧,老来愈觉德难脩全文

少日深惟道是忧,老来愈觉德难脩

明 · 吴与弼
少日深惟道是忧,老来愈觉德难脩
几于名教徘徊处,剔尽残灯未忍休。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哲学家吴与弼创作,名为《次未起程时枕上所作韵》。诗中表达了诗人从年轻时对“道”的深刻思考,到年老后对“德”的难以修炼的感慨。在名教的徘徊中,诗人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挣扎,直至深夜,他仍无法安眠,剔尽了残灯,继续思考。

诗的第一句“少日深惟道是忧”,描绘了年轻时的吴与弼对“道”的追求和忧虑。这里的“道”不仅指自然之道,更包含了道德、人生哲理等多重含义。年轻时期的他可能对如何理解和实践“道”感到困惑和不安,这种忧虑反映了他对自我成长和精神追求的深切关注。

第二句“老来愈觉德难脩”,则展示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吴与弼对“德”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也意识到“德”的修炼并非易事。这里的“德”不仅仅是个人品德,也包括了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等方面。随着阅历的增加,他可能更加认识到道德行为的复杂性和内在挑战,以及自身在实践道德过程中的局限性。

接下来的“几于名教徘徊处”,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在名教(即儒家礼教、社会规范)与个人内心追求之间的矛盾与挣扎。名教提供了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的指导原则,但同时也可能限制了个体的自由和个性发展。吴与弼在这一徘徊中,可能在探索如何在遵循传统道德规范的同时,保持自我真实性和精神自由。

最后一句“剔尽残灯未忍休”,形象地展现了诗人深夜未眠,仍在思考和反省的状态。剔尽残灯象征着他在精神上的持续探索和努力,即使在最微弱的光线下,也不愿停止思考和行动。这既是对自我成长的不懈追求,也是对道德实践的执着坚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吴与弼的内心独白,展现了其对“道”与“德”的深刻思考,以及在名教与个人追求之间寻求平衡的过程。它不仅反映了明代士人对自我修养和社会责任的重视,也体现了对道德实践的深刻反思和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