钵底已无兼宿食,篱边犹忆隔年花
出处:《次林茂之韵二首》
明 · 释函可
数间茅屋水东涯,四海为家不当家。
钵底已无兼宿食,篱边犹忆隔年花。
典型独喜先生在,风雅徒令异代誇。
自笑僧贫远行脚,担头犹有旧袈裟。
钵底已无兼宿食,篱边犹忆隔年花。
典型独喜先生在,风雅徒令异代誇。
自笑僧贫远行脚,担头犹有旧袈裟。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远离尘嚣,过着简朴生活的场景。首句“数间茅屋水东涯”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僧人居住环境的清幽与偏远,暗示了其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接着,“四海为家不当家”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物质财富的淡泊。
“钵底已无兼宿食,篱边犹忆隔年花”两句,通过描写僧人生活中的日常细节,进一步展现了其生活的简朴与宁静。钵底无余食,表现了僧人生活的清贫;篱边犹忆隔年花,则体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深深怀念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典型独喜先生在,风雅徒令异代誇”两句,赞美了一位值得尊敬的前辈,表达了对高尚人格的敬仰,并强调了这种精神品质超越时空的价值。最后,“自笑僧贫远行脚,担头犹有旧袈裟”则以自嘲的口吻,展现了僧人虽生活贫困却依然坚持修行,不改初心的形象。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僧人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超然物外、追求精神富足的境界,同时也表达了对高尚人格的颂扬和对自然美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