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诗人不厌六虫号,奴厌诗筒入递劳全文

诗人不厌六虫号,奴厌诗筒入递劳

明 · 吴俨
诗人不厌六虫号,奴厌诗筒入递劳
东野久知韩子富,老坡独数柳州高。
任教勍敌轻鸡肋,却喜寒林得凤毛。
冻砚频烘玄浪涌,小奚误指作溪涛。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吴俨的作品《邦彦第四和章不至复用韵促之》。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对比手法,展现了诗人对文学创作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首联“诗人不厌六虫号,奴厌诗筒入递劳”,以“六虫”比喻诗人的创作灵感,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对创作的热情与执着,而“诗筒入递劳”则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勤奋写作的情景,同时也暗示了诗作传递过程中的艰辛。

颔联“东野久知韩子富,老坡独数柳州高”,通过引用唐代诗人韩愈和宋代诗人苏轼(老坡)的典故,表达了对两位大家的敬仰之情。其中,“东野”可能是指唐代诗人孟郊,这里借指韩愈的诗歌风格;“柳州”则是对苏轼的别称,这里用来形容其文学成就。这一联通过对比,突出了苏轼在文学上的独特地位。

颈联“任教勍敌轻鸡肋,却喜寒林得凤毛”,运用了“勍敌”(强大的对手)、“鸡肋”(无足轻重的事物)和“寒林”(寒冷的树林)等意象,表达了诗人面对创作挑战时的坚韧态度和对优秀作品的渴望。同时,“凤毛”(比喻杰出人才或作品)的使用,进一步强调了对高质量文学作品的追求。

尾联“冻砚频烘玄浪涌,小奚误指作溪涛”,通过“冻砚”(结冰的砚台)和“玄浪涌”(深海中翻滚的波浪)的描绘,形象地展示了诗人创作时的激情与投入。而“小奚误指作溪涛”则以一个小童误将微小的水流指认为汹涌的溪流,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创作能力的自信与对作品影响力的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文学创作的热爱与执着,还蕴含了对前辈文人成就的崇敬以及对自身艺术追求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