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不能去,泪落征衣裳
叹公不可作,祗令吾道伤。
优哉听讼日,斯民歌乐康。
善教被南国,美荫馀甘棠。
惟公与周公,左右相成王。
孰知二公心,千载惟苍苍。
人不学二南,其蔽犹面墙。
先圣垂此言,下士其可忘。
太史述世家,源深者流长。
公泽亦至今,风烈殊未央。
再拜仰公像,冠佩犹煌煌。
徘徊不能去,泪落征衣裳。
拼音版原文
注释
陜右:古代地区名,指陕西南部。召公堂:召公的官署或纪念场所。
祗令:只让。
优哉:悠闲自在。
南国:泛指南方地区。
面墙:形容愚昧无知。
太史:古代负责记录史事的官员。
公泽:公的恩惠或德泽。
风烈:风采和节操。
煌煌:光明灿烂的样子。
征衣裳:远行时穿的衣服。
翻译
我离开陕西的西部,来到召公的殿堂。感叹召公已无法再做,只让我的道路感到悲伤。
在悠闲的日子里审理案件,百姓歌声欢快,生活安康。
他的善政遍布南方,美好的名声如同甘棠树的荫庇。
只有召公和周公,共同辅佐成王。
谁能理解这两位公卿的心意,千年之后唯有历史见证。
若人们不学习召公和周公的美德,就像面对着墙壁般蒙昧。
先贤留下这样的教诲,后辈怎能忘记。
太史记载他们的家世,深远的源流影响深远。
召公的恩泽直到今日,他的风范仍然未完。
再次拜谒您的画像,您身上的冠冕和佩饰依然光彩夺目。
我在原地徘徊,不愿离去,泪水打湿了我的衣裳。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处权的作品,名为《召伯祠》。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召公和周公的崇敬之情,以及对他们治国理政智慧的赞美。
"我行出陜右,来升召公堂" 一句,开篇即设定了场景,诗人从关中地区(陜右)踏上了前往召公祠堂的路程。这里的“陜右”指的是陕西一带,而“召公”则是历史上的贤臣,通常被后世尊称为召伯。
接下来的"叹公不可作,祗令吾道伤"表达了诗人对于召公德才难以企及的感慨,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自己的治理之道感到不足与遗憾。这里,“叹”字表达了一种赞美和感慨的情绪,而“祗令吾道伤”则是说召公的德行使得诗人自觉其政治主张或施政手段有所不及,感到自己的道路受到了挫折。
"优哉听讼日,斯民歌乐康" 描写了古代圣明君子在位时,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诗人通过这种描绘,表达了对理想政治状态的向往。
"善教被南国,美荫馀甘棠" 句中,“善教”指的是召公和周公的治国智慧,而“被南国”则是说这种智慧和德行影响深远,覆盖了整个国家。最后一句,“美荫馀甘棠”,诗人赞颂他们的事迹如同甘露一样令人回味无穷。
"惟公与周公,左右相成王" 这里“左右相成王”强调了召公和周公在辅佐君主方面的重要作用,他们像左右手臂般支持着国君。
"孰知二公心,千载惟苍苍" 诗人感叹,不了解这两位古贤的心胸深处,但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影响却历经千年,依旧让人敬仰。
接着的"人不学二南,其蔽犹面墙" 句中,“二南”指的是召公和周公,而“人不学”则是说人们如果不学习这两位贤臣的智慧,就如同背对着高墙,不肯转身观望。
"先圣垂此言,下士其可忘" 这里“先圣”指的是古代的圣哲,他们的话语传承下来,而“下士”则是说后来的学者和君子应当铭记在心,不应遗忘。
"太史述世家,源深者流长" 诗人借用历史的笔墨,强调了召公和周公的事迹如同江河般源远流长,影响深刻且持久。
"公泽亦至今,风烈殊未央" 这里“公泽”是指召公和周公的恩泽,而“至今”则说明这种恩泽延续到了现在。最后,“风烈殊未央”表达了诗人对于这股正气依旧强劲、不曾减弱的赞赏。
最后两句"再拜仰公像,冠佩犹煌煌。徘徊不能去,泪落征衣裳" 是诗人表达对召公祠堂的崇敬之情。在拜祭时,他对召公的形象充满敬畏,而“冠佩犹煌煌”则是说祭祀时所用的礼服和饰物依旧庄重华丽。"徘徊不能去,泪落征衣裳" 句中,“徘徊”表达了诗人不忍离去的情怀,而“泪落征衣裳”则是说诗人在祭祀时被召公的英灵所感动,不禁潸然泪下,泪水沾湿了行军的衣物。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崇敬和赞美,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政治状态的向往,以及对后世学者应当学习古贤智慧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