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贫贱每忧知己厌,踟蹰人外对斜晖全文

贫贱每忧知己厌,踟蹰人外对斜晖

出处:《秣陵感怀
明末清初 · 屈大均
芝华采采未疗饥,南国飘零事事非。
烟雨又将春色去,林泉那得白云归。
萧疏素发惭金镜,寂寞青溪吊玉衣。
贫贱每忧知己厌,踟蹰人外对斜晖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诗人屈大均所作的《秣陵感怀》之一。全诗以深沉的感慨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诗人在南京(秣陵)的复杂心情与人生境遇。

首联“芝华采采未疗饥,南国飘零事事非”开篇即道出了诗人生活的艰难与漂泊不定的状态。芝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或希望,但即使如此,也无法解决饥饿的问题,暗示了现实的残酷与理想之间的巨大落差。南国,指南方地区,这里可能寓含着对故乡的怀念与对当前处境的无奈。

颔联“烟雨又将春色去,林泉那得白云归”进一步渲染了季节更替、时光流逝的哀愁。烟雨蒙蒙中,春天的景色逐渐消逝,而诗人渴望的宁静山林生活,却难以寻觅到白云的回归,象征着美好愿望的破灭与内心的失落。

颈联“萧疏素发惭金镜,寂寞青溪吊玉衣”则通过个人形象的描绘,表达了岁月无情、青春不再的感慨。萧疏的白发在金镜前显得格外刺眼,象征着年华老去;青溪边悼念的玉衣,可能寓含着对逝去亲人的哀思,或是对自身命运的悲叹。

尾联“贫贱每忧知己厌,踟蹰人外对斜晖”收束全诗,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在贫贱的生活中,时常担心被知交嫌弃,这种担忧反映了社会地位与人际关系的微妙关系。面对夕阳,诗人或许在思考生命的意义与未来的方向,流露出一种既无奈又充满希望的情绪。

整首诗情感丰富,语言凝练,通过对个人经历与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时间以及人际关系的深刻感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