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平五十载,不识战与争
出处:《送马伯庸御史奉使河西八首 其二》
元 · 袁桷
咏歌者谁子?被发号天明。
妇死不复悲,失儿谁与耕!承平五十载,不识战与争。
残雪流银液,我泪同其倾。
古云百二险,夸诞生甲兵。
孰能转夷途,历劫永清宁。
妇死不复悲,失儿谁与耕!承平五十载,不识战与争。
残雪流银液,我泪同其倾。
古云百二险,夸诞生甲兵。
孰能转夷途,历劫永清宁。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在战乱后生活的女性形象,她失去了亲人,面对着生活的艰难和孤独。诗中通过“被发号天明”这一细节,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失去丈夫和孩子,这位女性似乎已经失去了对生活的哀伤,这背后可能蕴含着对命运的无奈接受或是坚强的自我保护。
“妇死不复悲,失儿谁与耕!”这两句直接揭示了人物的困境,失去亲人的痛苦与生活必需的劳作之间的矛盾,凸显了战乱给个体带来的巨大创伤。
“承平五十载,不识战与争。”通过对比和平时期与战乱时期的差异,强调了和平的珍贵以及战乱对社会和个人生活的破坏。
“残雪流银液,我泪同其倾。”将自然景象与人物情感相联系,残雪的融化如同泪水的流淌,形象地表达了人物内心的悲痛与无助。
“古云百二险,夸诞生甲兵。”引用古代关于边防险要的说法,暗示了战争的起源与国家的安全问题,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和平的渴望。
“孰能转夷途,历劫永清宁。”表达了对改变现状、实现长久和平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对社会变革的期待和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历史背景的融合,深刻反映了战乱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人们对和平的渴望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