璿玑已正三阶泰,玉琯初知九奏均
出处:《集英殿春宴教坊词致语口号》
宋 · 苏轼
万人歌舞乐芳辰,长养恩深第四春。
令下风雷常有信,时来草木岂知仁。
璿玑已正三阶泰,玉琯初知九奏均。
更欲年年同此乐,故应相继得元臣。
令下风雷常有信,时来草木岂知仁。
璿玑已正三阶泰,玉琯初知九奏均。
更欲年年同此乐,故应相继得元臣。
注释
芳辰:美好的时光,指节日或庆典。长养:长久培养,比喻恩惠深厚。
令下风雷:命令一下达,比喻政令迅速执行。
璿玑:古代天文仪器,象征天象。
三阶泰:国家政治稳定,三级台阶的吉祥寓意。
玉琯:古代测量时间的玉制乐器。
九奏均:音乐和谐,九种乐曲均衡。
元臣:贤明的大臣。
翻译
万人欢歌庆祝美好的时光,长久以来的恩惠如同春天的第四个月份。命令一旦下达,风雨响应从不懈怠,时机到来,草木感知不到仁德却能生长茂盛。
璇玑星象已显吉祥,象征国家稳定,玉琯乐器奏出和谐的音律。
期待每年都能共享这样的欢乐,因此定会连续出现贤明的臣子。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集英殿春宴教坊词》,表达了作者在宫廷宴会上对音乐和歌舞的赞美,以及对君恩的颂扬。诗中采用了典型的中国古典诗歌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段,营造出一种盛世太平、君主仁慈的氛围。
开篇“万人歌舞乐芳辰”直观地描绘了一幅春日宴会中人们尽情歌舞的热闹场景,“长养恩深第四春”则暗示了帝王对百姓的深厚恩泽,已经连续四年。这里的“长养”二字,既表明君主对民的养育之恩,也透露出诗人对此种恩惠能够持续的期望。
接着,“令下风雷常有信”和“时来草木岂知仁”两句,借用自然界的现象——风雨与植物的生长——来比喻君主的命令如同天气变化一样自然而然,同时也表达了对君主仁德的赞誉。这里的“常有信”和“岂知仁”,分别强调了帝王权威的不可违背以及其仁心的普及。
中间两句“璿玑已正三阶泰,玉琯初知九奏均”展示了诗人对宫廷音乐之美的欣赏。璿玑(皇冠上的珠玉)与玉琯(古代乐器之一)都是高贵和谐美的象征,通过它们来形容宫廷宴会中的音乐,是对音乐艺术高度评价的表达。
最后,“更欲年年同此乐,故应相继得元臣”则流露出诗人希望这种欢乐场面能够年年如此,并且期待着像这样优秀的臣子能继续得到君主的赏识和任用。这里“相继得元臣”暗示了对未来美好愿景的憧憬。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宫廷春宴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帝王恩泽、音乐艺术以及对未来美好的期待和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