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翁手持青石骨,疑是元宾瘗中物
出处:《赋壬一侄孙破砚》
宋 · 艾性夫
山翁手持青石骨,疑是元宾瘗中物。
支床捣练应不然,中裂何由半存没。
冰池既决不可堤,镜面已破那能规。
达人不必顾堕甑,好事大率逢轰碑。
寒蝉饱饮供晓滴,尽了山中病磨墨。
太和磔裂三千年,何处人间有完璧。
支床捣练应不然,中裂何由半存没。
冰池既决不可堤,镜面已破那能规。
达人不必顾堕甑,好事大率逢轰碑。
寒蝉饱饮供晓滴,尽了山中病磨墨。
太和磔裂三千年,何处人间有完璧。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山翁:老翁。青石骨:青色的石头。
元宾:古人名。
瘗:埋葬。
支床:放在床下。
捣练:捣碎布料。
裂:破裂。
半存没:一半留存。
冰池:比喻事物。
决:决口。
镜面:镜子表面。
规:恢复原状。
达人:通达之人。
堕甑:打翻的瓦罐。
轰碑:引起轰动的碑文。
寒蝉:秋天的蝉。
病磨墨:以病痛研墨。
太和:和谐的声音。
磔裂:破裂分散。
完璧:完整的珍品。
翻译
老翁手握青石骨,疑似元宾埋藏之物。放在床下捣练料想不会如此,为何破裂一半还留存着。
冰池一旦决口无法再堵,镜子破碎又怎能复原。
通达之人无需惋惜打翻的瓦罐,好事往往伴随着轰动的碑文。
寒蝉饱饮露水准备清晨滴落,山中的病痛全用来研磨墨汁。
太和之音经历了三千年,世间哪里还有完整的珍品。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山中的翁对古老砚台的发现与鉴赏。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山翁手持青石骨,疑是元宾瘗中物。" 开篇即设置了一种神秘而古老的情境,山中的隐者手持一块青色的石头,推测它可能是古代名士元宾所遗弃之物,传递出一种历史的沉重感。
"支床捣练应不然,中裂何由半存没。" 这两句诗通过对砚台使用与否的设问,以及其破损状态的描述,表达了对于过去文人生活场景的一种想象,同时也映射出时间流逝带来的物品损耗。
"冰池既决不可堤,镜面已破那能规。" 此处借用“冰池”与“镜面”的比喻,强调了无论是自然之物还是人造之物,都无法避免被时间侵蚀的命运,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历史文化传承中断的感慨。
"达人不必顾堕甑,好事大率逢轰碑。" 这两句则转而强调了对于优秀文化遗产应当有所保留和传承,不应轻视或忽略,即使是破碎的砚台,也值得我们去珍视。
"寒蝉饱饮供晓滴,尽了山中病磨墨。" 这里诗人通过对寒蝉(一种昆虫)饮水以及山中磨墨的情景描写,表达了一种对于知识积累和文化创造的敬畏之心。
最后两句"太和磔裂三千年,何处人间有完璧。" 则是对历史长河中的文化遗产进行了总结性的思考,通过“太和”这一特定时期的提及,以及“磔裂”与“完璧”的对比,强调了历史的漫长与物质文化的脆弱。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历史与文化的深刻理解,更体现了一种对于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