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治常无乱,民安永不危
出处:《后天易吟三十首 其三》
宋末元初 · 方回
世治常无乱,民安永不危。
尚须西伯演,羲画可无之。
尚须西伯演,羲画可无之。
注释
世治:社会稳定。常:常常。
无乱:没有动乱。
民安:百姓安宁。
永:永远。
不:不。
危:危险。
尚:还。
须:需要。
西伯:周文王。
演:推行。
羲画:和平景象。
可:可以。
无之:没有这样的情况。
翻译
社会安定常无动乱,百姓安宁永远不会陷入危险。还需要效仿周文王那样推行仁政,才能确保这样的和平景象持续。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社会井然有序。"世治常无乱,民安永不危"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民享受着永久的安全与安宁。
诗人随后提及历史上著名的西伯(即周文王姬昌)和羲(伏羲或黄帝),他们在中国文化中被尊为圣明之主,创造了八卦,为人类文明奠定基础。"尚须西伯演"可能意味着作者希望有人能像古代圣人一样,通过智慧和仁德来引导人们,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最后一句"羲画可无之"则表达了对古圣先贤智慧图腾(即八卦)是否依然有其价值的疑问。这个疑问并不意味着否定传统智慧,而可能是在探讨在现实社会中,这种智慧是否还能发挥作用,或者是不是已经不再适用。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古代圣人和太平盛世的追忆,以及对传统智慧价值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秩序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