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贞观君,从古同隋陈
出处:《寓言九首 其七》
宋 · 王安石
钟鼓非乐本,本末犹相因。
仁声入人深,孟子言之醇。
如何贞观君,从古同隋陈。
风俗不粹美,惜哉世无臣。
仁声入人深,孟子言之醇。
如何贞观君,从古同隋陈。
风俗不粹美,惜哉世无臣。
翻译
钟鼓并非音乐的根本,它们之间仍有相互关联。仁爱的声音深入人心,孟子对此有过深刻的阐述。
唐太宗李世民为何效仿自古的隋朝和陈朝?
社会风气并不纯正美好,可惜世间没有那样的贤臣出现。
注释
钟鼓:古代用于报时或庆典的乐器。非:不是。
本:根本。
相因:相互关联。
仁声:充满仁爱的声音。
孟子:儒家学派的重要人物。
醇:淳厚,深入。
贞观君:指唐太宗李世民,贞观是他的年号。
隋陈:隋朝和陈朝,都是历史上衰败的朝代。
风俗:社会风气。
粹美:纯正美好。
惜哉:可惜啊。
无臣:没有贤臣。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作品,体现了作者对古代圣贤文化的颂扬和个人理想的表达。首句“钟鼓非乐本,本末犹相因”表明音乐与礼仪并不是单纯为了快乐,而是连结过去与未来的纽带,强调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接着,“仁声入人深,孟子言之醇”则赞美儒家思想中的“仁”,指出它能够深入人心,并引用孟子的言论来形容这种品质是多么纯粹和高尚。这里体现了诗人对儒学的尊崇和推崇。
中间两句“如何贞观君,从古同隋陈”则是一个转折,诗人通过历史上的比较,提出一个问题:即使像贞观、隋朝这样的盛世,也与往昔相似,这里可能是在反思历代帝王的治国理念。
最后,“风俗不粹美,惜哉世无臣”表达了诗人对于当时社会风气不佳以及缺乏贤能之士的忧虑和叹息。这里的“风俗”指的是社会上的习俗与文化,而“不粹美”则是说这些习俗已经变得不再纯洁和美好;“世无臣”则是在感慨当今之世缺少忠诚、才能兼备的贤臣。
这首诗通过对古代圣贤文化的颂扬,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政治状态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状况的批判和不满。王安石在这里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素养与政治理想,同时也反映出他个人的忧国忧民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