咄哉自讼毋自欺,几希不在穿缘间
墙缘室穿来何哉,中有玉万黄金千。
金玉固非盗所有,盗者或得之伺候。
得金买衣出人前,意气遂若富者然。
众人不知谓尔富,不知尔自何心颜。
盗财固为小人戮,盗名自是君子奸。
咄哉自讼毋自欺,几希不在穿缘间。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洞洞:深邃的洞穴。岩岩:坚固的岩石。
缘:攀附、连接。
玉万:万两黄金。
伺候:等待时机。
意气:神情举止。
戮:唾弃、谴责。
奸:不正当的行为。
翻译
深邃的洞穴或许会穿透,坚硬的岩壁或许会攀附。墙壁与洞室如何相连,其中藏着万两黄金千颗玉。
黄金玉器本非盗贼所有,盗贼或许窥视已久等待机会。
得到金银买新衣炫耀于人前,神情举止仿佛富翁一般。
众人只知你外表富有,却不知你内心作何感想。
盗窃财物固然遭世人唾弃,窃取名声却是君子所不齿。
可叹啊,自我辩解莫欺瞒,真正的财富往往藏于微末之间。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王令的作品,名为《自讼答束熙》。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借洞穴和岩墙比喻财富的诗,通过对比指出真正的财富不在于物质积累,而在于内心的纯净与清白。
开篇两句“洞洞之室或者穿,岩岩之墙或者缘”,描绘了一种深邃而坚固的空间形象。这里,“洞”和“岩”都是自然界中坚不可摧的存在,而“穿”和“缘”则暗示着一种可能穿透或攀缘的动作,预示了后文对财富的探讨。
接下来的几句“墙缘室穿来何哉,中有玉万黄金千。金玉固非盗所有,盗者或得之伺候。”则具体描绘了这种空间内蕴藏着大量的珍宝,但这些金玉并非属于那些贪婪掠夺的人,而是被他们觊视和窃取。
随后,“得金买衣出人前,意气遂若富者然。”这几句展示了盗贼得逞后的炫耀行为,他们通过购买华丽的衣物来彰显自己的“富有”,但这种外在的富有并不能掩盖他们内心的贫瘠。
诗人接着指出,“众人不知谓尔富,不知尔自何心颜。”这意味着大众对于盗贼的看法往往是肤浅的,他们不知道这些表面的财富背后隐藏的是不诚实和卑鄙的心灵。
紧接着,“盗财固为小人戮,盗名自是君子奸。”诗人批判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盗取”:一种是普通的小人为了物质利益而行窃,一种则是那些以君子的面貌出现却为了名誉和地位而行骗的人。这里,“戮”有贬义,指小人的卑劣行为;而“奸”则强调了君子之名下的伪善。
最后两句“咄哉自讼毋自欺,几希不在穿缘间。”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自我辩解、自欺欺人的行为的鄙视,同时也表现出对真正纯洁之心的渴望和追求。这里,“咄哉”是一种感叹词,用来表示对某种不正义行为的愤慨;“几希”则表达了一种难以寻找的稀缺品质。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洞穴和岩墙中的财富与内心世界的纯净,探讨了真实财富与虚假财富的区别,以及追求真正价值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