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晚乔松典型在,烟波叠嶂画图开
出处:《甘露堂》
宋末元初 · 王义山
扫除黄叶拂尘埃,讲座虽虚尚有台。
岁晚乔松典型在,烟波叠嶂画图开。
不须瑞露从天降,应是慈云为客来。
须信中边甜似蜜,吟诗未足报崔嵬。
岁晚乔松典型在,烟波叠嶂画图开。
不须瑞露从天降,应是慈云为客来。
须信中边甜似蜜,吟诗未足报崔嵬。
拼音版原文
注释
扫除:清扫。黄叶:落叶。
尘埃:尘土。
尚:仍然。
有台:存在讲台。
乔松:高大的松树。
典型:典范。
烟波:雾气和波光。
叠嶂:重叠的山峰。
瑞露:吉祥的露水。
天降:从天而降。
慈云:慈祥的云彩。
须信:必须相信。
中边:边疆。
甜似蜜:像蜜一样甜。
吟诗:吟诵诗歌。
崔嵬:高峻的山峰。
翻译
清扫落叶去除尘埃,虽然讲座空荡还有台。寒冬时节松树依然挺立,山峦叠嶂如画展开。
无需期待祥云降下甘露,应是慈祥的云彩为我而来。
相信边疆的甜蜜如同蜜糖,吟诗不足以回报崇高的山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山中图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学术和修养的追求与向往。开篇“扫除黄叶拂尘埃”两句,设定了一个秋末或冬初的场景,诗人已清理掉落叶和浮尘,显露出一片干净的空间,这里象征着心灵的澄清。
接着,“讲座虽虚尚有台”,即便是实体的讲学之地不再,但精神上的讲堂依旧存在。这里“台”字承上启下,与后文“典型在”相呼应,表明诗人对于学问和传统的尊崇。
第三、四句,“岁晚乔松典型在,烟波叠嶂画图开”,诗人以年迈古松比喻经典不朽,同时景象转向山水之间,以“烟波”、“叠嶂”营造出一幅动人的自然风光画卷。
下片“不须瑞露从天降,应是慈云为客来”,诗人感受到一种非凡的滋润,不需要天赐的甘露,因为有着如慈母般温柔的云朵在此地游走,为这宁静之所带来了生命之水。
末尾两句,“须信中边甜似蜜,吟诗未足报崔嵬”,诗人对待知识和修养的态度是坚信不移,这份甘美胜过世间任何甜蜜。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学问的追求永无止境,即便是在高深如崔嵬(形容山高)的地方,也无法完全表达这份报效之情。
整体来看,诗中蕴含着对知识传承、自然美景和个人修养的深刻思考,是一首融合了哲理与美感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