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年前髭未长,金台早已擅名场
出处:《送丘正之海盐州教授二首 其一》
宋末元初 · 方回
而立年前髭未长,金台早已擅名场。
法书笔下蛟龙□,□句胸中锦绣肠。
斧藻一州专学校,枌榆卜舍近家乡。
□□讲道相传授,不在槐花举子忙。
法书笔下蛟龙□,□句胸中锦绣肠。
斧藻一州专学校,枌榆卜舍近家乡。
□□讲道相传授,不在槐花举子忙。
翻译
三十岁前胡须还未长全,金台早已在名声场上独占鳌头。书法笔下犹如蛟龙舞动,满腹经纶如锦绣般丰富。
治理教育一州之事专门负责,学校附近是我故乡的榆木屋舍。
儒家经典在这里代代传授,不只关乎科举考试的忙碌时光。
注释
髭:胡须。擅名场:在名声场上出类拔萃。
法书:书法。
蛟龙:比喻书法的气势。
□:此处可能缺失文字,需要根据上下文推断。
□句:此处可能缺失文字,需要根据上下文推断。
斧藻:治理教育。
枌榆:榆木,代指故乡。
卜舍:选择居所。
□□:此处可能缺失文字,需要根据上下文推断。
讲道:传授儒家经典。
槐花:古代科举考试时,槐花盛开,象征考试季节。
鉴赏
这是一首表达对朋友离别的思念和对学术交流的期待的诗。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年轻时就已有所成就,并且擅长于文学艺术,来表明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而立年前髭未长,金台早已擅名场。" 这两句描绘了诗人的青年时代,就在胡须尚未长成之时,他的名字便已经在文学界响当当,这表明了他很早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法书笔下蛟龙□,□句胸中锦绣肠。" 这两句强调诗人对经典文献有深厚的造诣,并且能将学问融会贯通,表现出他内在的文化修养和文学素养。
"斧藻一州专学校,枌榆卜舍近家乡。" 这两句则是说诗人在某个地方教授学问,他的住所也离自己的家乡不远,这可能隐含着对故土的情感和对教育事业的投入。
"□□讲道相传授,不在槐花举子忙。"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希望与丘正之先生(海盐州教授)能够共同探讨学问,交流思想,即使在繁花盛开、孩子们嬉戏玩耍的时节,也不愿错过这份相聚和传授知识的机会。
整首诗通过对比现实与过去,表达了诗人对于友情和学术事业的重视,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