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茫茫世界尘,点点国土墨全文

茫茫世界尘,点点国土墨

出处:《锡兰岛卧佛
清 · 黄遵宪
大风西北来,摇天海波黑。
茫茫世界尘,点点国土墨
虽曰中国海,无从问禹迹。
近溯唐南蛮,远逮汉西域。
旧时《职贡图》,依稀犹可识。
自明遣郑和,使节驰络绎。
凡百马流种,各各设重译。
金弃铸多罗,玉环献摩勒。
每以佛光明,表颁帝威德。
苏禄率群臣,渤泥挈尽室。
阑斑被绣缦,扶服拜赤帟。
是中蛮夷长,窃号公侯伯。
比古小诸侯,尚足称蒲璧。
其他鸟了部,争亦附商舶。
有诏镇国山,碑立高百尺。
以此明得意,此刻之罘石。
及明中弃后,朝贡渐失职。
岂知蕞尔国,既经三四摘。
铁围薄福龙,大半供鸟食。
我行过九真,其次泊息力。
婆罗左右望,群岛比虮虱。
咸归西道主,尽拔汉赤帜。
日夕兴亡泪,多于海水滴。
行行复行行,便到师子国。

鉴赏

这首诗由晚清诗人黄遵宪创作,名为《锡兰岛卧佛(其一)》。黄遵宪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诗人、外交官,他的诗歌作品往往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展现了对国家命运和个人情感的独特见解。

在这首诗中,黄遵宪通过描绘大风、海浪、尘土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苍茫辽阔的意境,象征着历史的变迁和世界的广阔。接着,他将视角转向古代中国的地理认知,提到“中国海”、“禹迹”、“唐南蛮”、“汉西域”,以及“职贡图”的概念,展示了他对历史地理的深厚理解。

诗中特别提到了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描述了郑和及其使团的壮举,以及他们与各国的交流与交往,包括赠送礼物、设立使节等,体现了当时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密切联系和开放姿态。黄遵宪通过这些细节,表达了对历史辉煌时期的怀念和对文化交流的重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朝贡制度逐渐衰落,黄遵宪在诗中也反映了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他描绘了从繁华到衰败的过程,通过“铁围薄福龙”、“日夕兴亡泪”等形象,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忧虑。

最后,诗人在“行行复行行”中,表达了自己继续前行的决心,最终到达了“师子国”,即锡兰岛,这里卧佛的存在,或许象征着对和平、智慧和宗教信仰的追求。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黄遵宪对历史的深刻洞察,也体现了他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黄遵宪成功地将个人体验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创作出了一首富有时代特色和人文关怀的作品。

诗句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