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郑子真,口语挂吏文
宋 · 方岳
往年郑子真,口语挂吏文。
宁知世间事,变化纷如云。
有司出纳吝,但守吾见闻。
参互漏一钱,怒气欲嚼龈。
鞭笞敢谁何,竟取众犬狺。
大官饱溪壑,此特其毫分。
奋髯一轩渠,要亦何足云。
人言老先生,膏以明自焚。
归来北窗底,寸田得锄耘。
诸公直汲黯,羔雁当成群。
乃肯巾柴车,林壑伴野麇。
相从亦何乐,赖有中书君。
宁知世间事,变化纷如云。
有司出纳吝,但守吾见闻。
参互漏一钱,怒气欲嚼龈。
鞭笞敢谁何,竟取众犬狺。
大官饱溪壑,此特其毫分。
奋髯一轩渠,要亦何足云。
人言老先生,膏以明自焚。
归来北窗底,寸田得锄耘。
诸公直汲黯,羔雁当成群。
乃肯巾柴车,林壑伴野麇。
相从亦何乐,赖有中书君。
注释
郑子真:古代隐士。口语挂吏文:言语朴素却受官场文书牵累。
世间事:世间各种事情。
变化纷如云:变化无常像云彩一样多。
有司:指官府。
参互:交互、偏差。
膏以明自焚:比喻为追求真理或正义而自我牺牲。
寸田:极小的田地。
羔雁:古代进献的礼物,比喻忠诚或敬意。
巾柴车:驾着简陋的柴车。
林壑:山林谷壑。
中书君:可能是朋友或知己的尊称。
翻译
从前的郑子真,言语朴素却受官吏文书牵累。谁能料到世事无常,变化多端就像天上的浮云。
官府收支吝啬,只守着自己的见识和传闻。
稍微偏差一点,就怒火中烧,像要咬碎牙齿。
鞭打责罚无人能挡,最终只能让群狗狂吠。
大官们贪婪财富,这只是他们所得的一小部分。
他振作须发,这又能算得了什么。
人们说他老先生,为了光明付出自我燃烧的代价。
回到北窗下,仅有的田地也能亲自耕种。
你们如同汲黯般正直,期待你们能成群结队。
他愿意驾着柴车,与山林野兽为伴。
能与你们相伴,也是一种乐趣,全靠了中书君的陪伴。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方岳的作品,名为《郑佥判取苏黄门图史园囿文章鼓吹之语为韵见贻辄复赓载(其五)》。从内容来看,诗中表达了对官场变迁和人事变化的感慨,以及对个人处境的无奈与自嘲。
首句“往年郑子真,口语挂吏文”透露出诗人对于过去时光的回忆,郑子真是历史人物,代表着正直不阿的官员形象,而“口语挂吏文”则显示了他对公正文书的重视。
接着,“宁知世间事,变化纷如云”表达了一种对于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哲学思考。诗人通过这句话传达出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即面对变幻莫测的世界,保持一份超然的心态。
随后,“有司出纳吝,但守吾见闻”则是诗人对于官场中细微变化的观察,他选择坚守自己的所见和所闻,不被外界干扰。这里体现了诗人的独立性格和对自我认知的坚持。
“参互漏一钱,怒气欲嚼龈”这一句则描绘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冲突,即便是一点小过失也可能激起极大的愤怒,而“鞭笞敢谁何,竟取众犬狺”则是对这种情绪的放大和嘲讽。
紧接着,“大官饱溪壑,此特其毫分”表达了对于权力和地位的看法,即便是高官也不过是在某一方面有所专长,而“奋髯一轩渠,要亦何足云”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观点。
在诗的后半部分,“人言老先生,膏以明自焚”中,“老先生”的形象可能指代诗人自己,对于世俗的议论持有超然的态度,而“归来北窗底,寸田得锄耘”则是诗人对于个人生活的满足和安顿。
最后,“诸公直汲黯,羔雁当成群。乃肯巾柴车,林壑伴野麇。相从亦何乐,赖有中书君”表达了对友情和知识分子的赞美,以及对于知识交流的喜悦。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官场生态、个人情感以及人际关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积淀和高超的文学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