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儿无食偷邻桑,主人杀儿尸道傍
出处:《有所叹五首 其二》
宋 · 张耒
饥儿无食偷邻桑,主人杀儿尸道傍。
母兄知儿死不直,行哭吞声空叹息。
生重于桑亦易明,何为以身邀所轻。
没身毫釐易其死,世上谁非窃桑子。
母兄知儿死不直,行哭吞声空叹息。
生重于桑亦易明,何为以身邀所轻。
没身毫釐易其死,世上谁非窃桑子。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社会底层人民生活困境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弱势群体命运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深刻批判。诗中的饥饿儿童被迫偷摘邻家桑叶为食,却因此遭到主人残酷杀害,尸体就此抛尸路边。母兄对于孩子的非正常死亡感到悲痛,不敢高声哭泣,只能压抑着声音进行哀叹。
诗人通过“生重于桑亦易明”一句,指出了生命远比桑叶更为珍贵,却在现实中被轻视至极。接下来的“何为以身邀所轻”则是在质问,为何人们会用自己的生命去交换如此微不足道的东西。
最后两句“没身毫釐易其死,世上谁非窃桑子”,诗人深刻揭示了在贫困和压迫之下,人们为了生存所做出的无奈选择几乎是普遍现象。这里的“窃桑子”暗喻那些被迫去偷取微小价值物品的人们,他们的行为虽然不为社会所容,但却是出于对生存权利的挣扎。
诗歌通过对悲惨事件的刻画,展现了底层人民在饥饿、贫困和死亡线上挣扎的情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残酷与不公。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对于这类事件深切的同情以及对于社会改革的迫切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