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泓碧水涵霜镜,炯如双曈落天边
出处:《寄题天目山房歌》
元末明初 · 张羽
昔卧香炉顶,□观山海图。
东游拟拂华盖云,下瞰弱水窥蓬壶。
天公有目,何不在天,世传寄在兹山颠。
两泓碧水涵霜镜,炯如双曈落天边。
天高听卑,视亦宜然。
云有十二清虚之洞府,珠宫贝阙不可睹。
灵风飒飒卷飞雨,危石深林人上苦。
盘涡转毂若雪山,青天际际响天鼓。
龙藏其中是耶非,但见神鱼作人舞。
慎勿戏之逢彼怒,顷刻滂沱泪下土。
前年南昌仙,邀我望山雪。
神宫玉女待我来,欲往从之路超越。
若人有仙骨,居与洞府邻。
双童耕云种瑶草,石田自熟无冬春。
卧处烟霞飞枕席,醉里山花落酒巾。
松风萝月朝复暮,坐见麻姑白发新。
我欲驾白鹿,共子攀云岑。
请天开两目,照我一片冰雪之清心。
但恐此目不司视,如星有箕斗,不可簸与斟。
且复临泽漱金碧,听我长歌金石音。
不然倒却池中水,酿作百斛之春酒,共君酣醉卧云林。
洪崖举手或相接,更结丹梯千万寻。
东游拟拂华盖云,下瞰弱水窥蓬壶。
天公有目,何不在天,世传寄在兹山颠。
两泓碧水涵霜镜,炯如双曈落天边。
天高听卑,视亦宜然。
云有十二清虚之洞府,珠宫贝阙不可睹。
灵风飒飒卷飞雨,危石深林人上苦。
盘涡转毂若雪山,青天际际响天鼓。
龙藏其中是耶非,但见神鱼作人舞。
慎勿戏之逢彼怒,顷刻滂沱泪下土。
前年南昌仙,邀我望山雪。
神宫玉女待我来,欲往从之路超越。
若人有仙骨,居与洞府邻。
双童耕云种瑶草,石田自熟无冬春。
卧处烟霞飞枕席,醉里山花落酒巾。
松风萝月朝复暮,坐见麻姑白发新。
我欲驾白鹿,共子攀云岑。
请天开两目,照我一片冰雪之清心。
但恐此目不司视,如星有箕斗,不可簸与斟。
且复临泽漱金碧,听我长歌金石音。
不然倒却池中水,酿作百斛之春酒,共君酣醉卧云林。
洪崖举手或相接,更结丹梯千万寻。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天目山的向往与想象,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山川之美与自然之奇。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山、水、云、风、鱼等自然元素赋予了生命,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昔卧香炉顶,□观山海图”两句,以“香炉顶”象征高远的境界,暗示诗人曾有过登高望远的经历,仿佛在一幅巨大的山水画卷中遨游。接下来,“东游拟拂华盖云,下瞰弱水窥蓬壶”,表达了诗人渴望再次踏上旅程,探索未知世界的愿望。通过“拂华盖云”、“窥蓬壶”的描述,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追求精神自由的追求。
“天公有目,何不在天,世传寄在兹山颠”几句,借天公之眼比喻人间的洞察力,强调山巅作为观察世界的重要位置。接着,“两泓碧水涵霜镜,炯如双曈落天边”描绘了山间清澈的湖水,如同明亮的眼睛,映照着天空,形象地表现了山的静谧与美丽。
“天高听卑,视亦宜然”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强调了高处的视角更能洞察万物。接下来的“云有十二清虚之洞府,珠宫贝阙不可睹”几句,通过想象中的仙境,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幻想色彩,表达了对理想世界和神秘力量的向往。
“灵风飒飒卷飞雨,危石深林人上苦”描绘了山中风雨交加、险峻难行的景象,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的复杂与挑战。而“龙藏其中是耶非,但见神鱼作人舞”则通过龙与神鱼的形象,增添了神秘与奇幻的氛围。
最后,“我欲驾白鹿,共子攀云岑”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一同探索未知、追求自由的愿望。全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以及对精神自由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