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能摄慢,悲以化执
出处:《题观音大士像三首》
明 · 释函是
大士如镜,照一切心。
大士如月,清光普临。
万象历历,随感而寂。
慈能摄慢,悲以化执。
机器靡定,同归静正。
但办肯心,何疑于圣。
我昔早年,将悟未悟。
稽首皈诚,曾获冥护。
梦里投机,如箭锋拄。
宾主出入,有语无语。
越三十年,宛尔昨日。
凡一念至,铁与磁石。
愿汝小子,但坚信此。
大士如月,清光普临。
万象历历,随感而寂。
慈能摄慢,悲以化执。
机器靡定,同归静正。
但办肯心,何疑于圣。
我昔早年,将悟未悟。
稽首皈诚,曾获冥护。
梦里投机,如箭锋拄。
宾主出入,有语无语。
越三十年,宛尔昨日。
凡一念至,铁与磁石。
愿汝小子,但坚信此。
鉴赏
这首诗以观音大士为喻,描绘了大士的慈悲与智慧,以及对众生的普遍关怀。诗人通过“大士如镜,照一切心”、“大士如月,清光普临”等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观音大士如同明镜一般,能够映照出人们内心的真实状态;如同明月一般,其清辉普照世间万物,不分彼此。这种比喻不仅展现了观音大士的慈悲与智慧,也体现了其对众生的普遍关怀。
接着,“万象历历,随感而寂”一句,进一步阐述了观音大士的慈悲之力,能够感应众生的需要,并在必要时给予帮助,使众生得以解脱。诗人通过“慈能摄慢,悲以化执”,强调了观音大士的慈悲与智慧,能够引导众生放下执着,消除内心的烦恼。
“机器靡定,同归静正”这一句,可能是在暗示众生内心的波动如同机器般难以稳定,但最终都能回归到内心的平静与正道。这反映了诗人对于修行与觉悟的理解,即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内心保持平静与正直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但办肯心,何疑于圣”表达了诗人对于信仰与实践的坚定态度,认为只要真心诚意地追求,就无需怀疑自己是否能达到圣贤之境。这种信念鼓励人们勇于探索自我,追求精神上的成长与提升。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观音大士的慈悲与智慧,以及对于众生普遍关怀的精神境界,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于修行与觉悟的深刻理解与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