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患半生联出处,归休上策早招要
出处:《次韵子由五月一日同转对》
宋 · 苏轼
跪奉新书笏在腰,谈王正欲伴耕樵。
晋阳岂为一门事,宣政聊同五月朝。
忧患半生联出处,归休上策早招要。
后生可畏吾衰矣,刀笔从来错料尧。
晋阳岂为一门事,宣政聊同五月朝。
忧患半生联出处,归休上策早招要。
后生可畏吾衰矣,刀笔从来错料尧。
拼音版原文
)
(
)
注释
笏:古代官员上朝时所持的手板,用以记事或显示身份。耕樵:指农夫的劳作,这里象征平凡的生活。
一门事:指家族或个人的私事。
五月朝:古代五月朝会,表示繁忙的政务活动。
联出处:指作者一生的经历和出处。
归休:退休,回家休息。
刀笔:古代官府文案,引申为评判、评价。
尧:传说中的贤明君主,这里用来比喻优秀的年轻人。
翻译
我恭敬地手持新书,笏板插在腰间,正与谈论国家大事的人们交谈,仿佛准备一同去务农砍柴。晋阳的事务并非只关乎一家,我在宣政殿处理政务,就像五月朝会一样忙碌。
我一生忧虑国事,如今无论出身何处,都希望能早日退休,享受清闲。
年轻人的活力令人敬畏,我已经老了,当初对他们的评价可能有误,就像用刀笔评判尧这样的贤君。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哲学家苏轼的作品。从内容来看,诗人通过描述自己携带新书和笔墨,与朋友谈论农事,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希望与世事保持距离的心情。
“跪奉新书笏在腰”一句,表现出诗人对于知识和文学的尊重,以及随身携带书籍以备参考的习惯。“谈王正欲伴耕樵”则是表达了想要参与农业劳动,与自然亲近的情感。
“晋阳岂为一门事,宣政聊同五月朝”两句,诗人提到晋阳(今山西太原附近)并非他所关心的事,而是希望自己的政策建议能在五月的早晨得到实施。这反映了诗人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态度。
“忧患半生联出处,归休上策早招要”表达了诗人对于一生的忧虑和困顿能够有所解脱,并希望能早日退隐,实现自己的高远志向。
最后,“后生可畏吾衰矣,刀笔从来错料尧”两句,则是诗人自嘲年华已逝,才思不再,而“后生”指代比自己年轻的人,他们的才学令人敬佩。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自信,即使年事已高,自己的文学成就和批判眼光仍旧不可小觑。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展现了苏轼既有远大抱负,又不忘关照世俗的复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