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我弃乡国,大江忘北渡
至今雨雹夜,殿闇风缠雾。
而我弃乡国,大江忘北渡。
便欲此山前,筑室安迟暮。
又恐太幽独,岁晚霜入屦。
同游得李生,仄足随蹇步。
孔明不自爱,临老起三顾。
吾归便却扫,谁踏门前路。
注释
龙:古代神话中的神物。故居:过去的住所。
百年:极言时间之长。
尚:还。
雨雹:冰雹。
殿闇:殿宇昏暗。
闇:昏暗。
风缠雾:风吹雾绕。
弃乡国:离开故乡。
北渡:向北渡过江河。
筑室:建造房屋。
迟暮:晚年。
幽独:孤独。
岁晚:深冬。
李生:指朋友李姓之人。
仄足:步态不稳。
蹇步:蹒跚的脚步。
孔明:诸葛亮。
自爱:自我珍爱。
三顾: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
却扫:打扫干净。
谁:疑问词, 指代人。
门前路:家门前的小路。
翻译
龙也眷恋着故居,百年间仍然往返。直到今夜风雨交加,殿宇昏暗,风裹着雾气缭绕。
我却背离了故乡,忘记了北渡长江的愿望。
只想在这座山前,建屋度过余生。
又怕过于孤独,深冬寒霜侵入鞋履。
与我一同游历的是李生,他脚步蹒跚地陪伴。
像孔明晚年不自爱,刘备曾三次登门拜访。
我回去后打扫庭院,又有谁会踏过我家门前的小路呢?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诗人与友人周长官、李秀才游历径山的诗篇,充满了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和深情寄托。开篇“龙亦恋故居,百年尚来去”两句,通过龙的形象表达了对旧地的情感牵挂,即便是神物也难以割舍旧日居所,而诗人更何况。
接着,“至今雨雹夜,殿闇风缠雾”写出了山中在雨后雹石之夜的静谧景象,殿宇间弥漫着风和雾气,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寂寞的氛围。诗人通过这样的描绘,传达了对自然界深层次感受。
“而我弃乡国,大江忘北渡”两句,则是诗人表达自己抛弃了故土和国家,对比于大江之水,不再记挂往日的方向。这不仅是一种地理位置上的改变,更隐含着心志上的转变和对未来某种期待。
“便欲此山前,筑室安迟暮”表达了诗人想要在这座山前定居下来,享受平静的晚年生活。这种愿望充满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然而,诗人随即又表达出一种担忧,“又恐太幽独,岁晚霜入屦”怕的是这样的隐居生活会过于孤寂,而年事渐长,身体也日益虚弱。这是对生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衰老和孤独的一种深刻感悟。
“同游得李生,仄足随蹇步”则是诗人提到了与友人李秀才(李生)共同游历的情景,形象地描绘了两人的脚步相随,虽步履艰难但仍旧并肩前行。
“孔明不自爱,临老起三顾”这一句,借用诸葛亮三顾茅庐的典故,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重视,即便是到了年迈,也愿意像孔明一样,不计较个人得失,只为深厚的情谊而再次出山。
最后,“吾归便却扫,谁踏门前路”则是诗人表达了一种自我安顿的心态,虽然回归平静的生活,但也意识到自己的脚步已经很少有人跟随。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一种感慨,也反映出一种时代变迁后个人渺小的悲哀。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苏轼在面对生活变化时的复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