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寻雪句心犹苦,只嚼冰须齿亦酸
出处:《约刘良叔观苔梅 其二》
宋 · 方岳
黄昏疏影横斜月,说似诗人仔细看。
藓树卧龙鳞甲老,霜桥立马骨毛寒。
共寻雪句心犹苦,只嚼冰须齿亦酸。
涪老未为知己在,水仙毕竟弟兄难。
藓树卧龙鳞甲老,霜桥立马骨毛寒。
共寻雪句心犹苦,只嚼冰须齿亦酸。
涪老未为知己在,水仙毕竟弟兄难。
注释
黄昏:傍晚。疏影:稀疏的影子。
横斜:倾斜交错。
月:月亮。
藓树:长满苔藓的树。
卧龙:形容树干曲折像龙。
鳞甲:比喻树皮的纹理。
霜桥:结霜的桥。
立马:骑在马上。
雪句:描绘雪景的诗句。
心犹苦:内心仍感苦涩。
冰须:冰凌状的须发。
齿亦酸:牙齿也感到酸痛。
涪老:指某位诗人或朋友。
知己:了解并欣赏的人。
水仙:可能象征纯洁或难以亲近。
弟兄难:难以成为亲密的朋友。
翻译
黄昏时分稀疏的影子横斜映照着月光,诗人啊,请你仔细地欣赏。苔藓覆盖的树木如同老龙的鳞片斑驳,霜冻的桥上马儿屹立,鬃毛上挂着寒意。
我们一同寻找雪景的诗句,心中却满是苦涩,咀嚼冰冷的冰须,连牙齿都感到酸楚。
虽然涪陵老人未必能理解我,但水仙花毕竟难以成为我们之间的亲密伙伴。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方岳的作品,名为《约刘良叔观苔梅(其二)》。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独特情怀和他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
"黄昏疏影横斜月,说似诗人仔细看。"
这两句通过黄昏时分的疏朗树影与斜倚的月亮,传达了诗人细致观察自然之美的态度。这里的“说似”表明诗人的感慨和对景物的深刻理解。
"藓树卧龙鳞甲老,霜桥立马骨毛寒。"
藓树即覆盖着苔藓的古树,被比喻为卧龙,形象地描绘出树龄悠久、岁月沧桑之感。霜桥则是冬日积霜后的桥面,立马形象传递了寒冷和静谧的氛围。
"共寻雪句心犹苦,只嚼冰须齿亦酸。"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共同在严寒中寻找诗意,内心仍旧感到苦楚。而“只嚼冰须”则形象地描写了他们为了寻求灵感而忍受的极端环境,即便是嚼咐着冰冷之物,也只能感受到齿间的酸涩。
"涪老未为知己在,水仙毕竟弟兄难。"
这两句诗反映出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渴望。在这里,“涪老”指的是不解风月、不识诗书的人,而“水仙”则是美好而难以寻得的知己。诗人表达了对于真正知音之人的渴求,以及这种关系的稀有。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情操和他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在这个过程中,诗人不仅欣赏到了大自然的美丽,而且也表达了自己对于知音难求的复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