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陌上游人趁筦弦,岂知君相尚筹边全文

陌上游人趁筦弦,岂知君相尚筹边

宋 · 刘克庄
陌上游人趁筦弦,岂知君相尚筹边
细听野老交谈处,犹记兵端未动前。
草市收灯如许早,端门瞻跸定何年。
书生晚抱忧时志,归画残灰理旧编。

注释

游人:在田野中游玩的人。
筦弦:音乐演奏。
筹边:筹划边疆事务。
野老:乡村老人。
兵端:战争的开端。
草市:乡村集市。
瞻跸:瞻仰皇帝出行。
书生:读书人。
忧时志:忧虑时局的心志。
残灰:烧剩下的灰烬,这里比喻过去的记忆。

翻译

游人在野外欣赏音乐,怎会料到你们正在筹划边疆事务。
仔细聆听乡间老人闲聊的地方,还能记得战争爆发前的宁静时光。
乡村集市这么早就收起灯火,不知何时才能见到皇帝出行的景象。
书生晚年怀揣忧虑时事的心志,回家整理旧书籍以寄托思绪。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战乱后社会的凋敝与个人内心的忧虑。"陌上游人趁筦弦",开篇便以琴瑟之音象征着和平时光,却又透露出一种不安的情绪,因为人们对于战争的恐惧仍未消散。"岂知君相尚筹边"一句,则是在询问那些掌握国家大计的人是否还在为国事操心,还是已经放弃了防守。

"细听野老交谈处,犹记兵端未动前"这两句,诗人通过倾听乡村老人的对话,回忆起战争爆发前的宁静时光。这种对比强烈地表达了战乱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

"草市收灯如许早,端门瞻跸定何年"则描绘了一种急遽的氛围,人們在草市上早早熄灯,可能是在等待着什么重大事件,而"端门瞻跸定何年"则是对未来不可预知的迷茫。

最后两句"书生晚抱忧时志,归画残灰理旧编"表达了诗人作为一个读书人的深切忧虑。他在夜晚怀揣着时代的忧愁,而回家后却面对的是已经冷却的炭火和散乱的书籍,这些都是战乱中文化与知识被破坏的象征。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前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个人在动荡时世中的无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