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
良辰入奇怀,挈杖还西庐。
荒途无归人,时时见废墟。
茅茨已就治,新畴复应畬。
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
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
栖栖世中事,岁月共相疏。
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
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
拼音版原文
注释
和(hè):以诗歌酬答,并依照别人的诗歌的题材和体裁而作。山泽:山林湖泽,泛指原野山丘河湖。
此处代指陶渊明自己隐居的庐山之麓的乡村和大自然里,是相对于高峻幽险的庐山而言的。
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招:呼唤;邀请。
胡:何,为什么。
乃:竟,竟然。
踌躇:犹豫不决,停留,徘徊不前。
直:只,仅仅。
故:因此,所以;表示因果关系。
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夫秦无道,故沛公得至此。
”索居:独居于一地,孤独地散居。
辰:时光,日子。
良辰:美好的时光。
奇:珍奇,稀奇。
西汉司马迁《史记·吕不韦传》:“此奇货可居。
”这里是不寻常的意思。
挈:提起。
挈杖:持杖,拄杖。
西庐:指作者在柴桑县西部的旧居,具体地点难以考证。
涂:同“途”,道路。
茨:用芦苇、茅草盖的屋顶。
茅茨:茅屋。
《诗经·小雅·甫田》:“如茨如梁。
”东汉郑玄注:茨,屋盖也。
”已就治:已经修补整理好。
就,成。
新畴:新开垦的田地。
畴,已耕作的田地。
谷风:即“榖风”,指东风。
凄薄:犹“凄紧”,寒凉,寒意逼人的意思。
薄:迫近,接近。
战国屈原《九章·涉江》:“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现代古直《陶靖节诗笺注定本》:“谷风宜和,而反寒,故曰‘转凄薄’。
”醪:浊酒。
饥劬:饥渴劳苦。
劬:劳累。
弱女:古代习俗,生女后即酿酒,并将此酒埋藏在山坡,等到其出嫁时再取出饮用。
此处为比喻薄酒。
一说此诗中的“弱女”乃陶渊明之女。
男:喻醇酒。
栖栖:忙碌不安貌。
共相疏:谓诗人己与“世中事”相互疏远。
疏:疏远,不亲近。
称:符合,相当。
《韩非子·王蠹》:“薄罚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
”奚:何,疑问词。
去去:不断消逝,指时间迁移。
百年外:指死后。
翳:隐藏,藏匿。
《韩非子·内储说下》:“意者堂下其有翳憎臣者乎?”如:好像, 如同。
战国列御寇《列子·汤问》:“日初出大如车盖。
” 翳如:湮灭无闻的样子。
翻译
久已招我隐庐山,为何犹豫仍不前?只是为我亲友故,不忍离群心挂牵。
良辰美景入胸怀,持杖返回西庐间。
沿途荒芜甚凄凉,处处废墟无人烟。
简陋茅屋已修耷,还需治理新垦田。
东风寒意渐逼人,春酒解饥消疲倦。
薄酒虽不比佳酿、总胜无酒使心安。
世间之事多忙碌,我久与之相疏远。
耕田织布足自给,除此别无他心愿。
人生百岁终将逝,身毁名灭皆空然。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美德的赞扬。诗人通过山泽久见招呼,表达了对大自然的亲近感,而不是急于处理世俗琐事,这种态度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
"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 这两句诗表明了诗人之所以迟疑不决,是因为对亲朋旧友的情感牵挂,以及对过往美好时光的留恋而难以割舍。
"良辰入奇怀,挈杖还西庐" 描述的是在一个美好的时刻里,带着手杖回归到西边的住宅,这里的“良辰”指的是适合隐居的美好时光,“挈杖”则是隐者常有的象征物品,而“西庐”则可能是诗人心中理想的隐居之所。
"荒途无归人,时时见废墟" 这两句描绘了一个荒凉无人的路途,以及时常能看到的荒废的遗址,这些景象反映出社会动荡不安和文明衰落的现实。
然而诗人并没有完全沉浸在这种消极情绪中,"茅茨已就治,新畴复应畬" 表示着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尽管周围环境荒凉,但诗人仍然能够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所在。
"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 描述了自然界的变化,以及通过劳动获取食物以解除饥饿,这里的“谷风”、“春醪”都带有生机勃发之意。
接下来的"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则是说即便是柔弱女子也能拥有不输男子的情操和坚韧,这里体现了诗人对于女性品质的赞赏。
"栖栖世中事,岁月共相疏" 这两句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时间流逝导致的人与事物渐行渐远。
最后"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强调的是农业和纺织等传统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这里的“耕织”代表了古代文人对于田园生活的理想,而“过此奚所须”则表明只要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就不再追求过多的物质享受。
"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 结尾的这两句诗,则是对未来命运的思考和超脱。诗人表达了对于个人名声在百年之后将会消逝的看法,这种超脱世俗功利的心态,是古代文人常有的精神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对传统生活方式的赞扬,以及对个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深刻体悟,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事变化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