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遗耳目,冥然反天真
出处:《题赠定光上人》
唐 · 白居易
二十身出家,四十心离尘。
得径入大道,乘此不退轮。
一坐十五年,林下秋复春。
春花与秋气,不感无情人。
我来如有悟,潜以心照身。
误落闻见中,忧喜伤形神。
安得遗耳目,冥然反天真。
得径入大道,乘此不退轮。
一坐十五年,林下秋复春。
春花与秋气,不感无情人。
我来如有悟,潜以心照身。
误落闻见中,忧喜伤形神。
安得遗耳目,冥然反天真。
拼音版原文
注释
二十身出家:二十岁时剃度为僧,开始修行生活。心离尘:内心脱离尘世的烦恼和欲望。
得径入大道:找到了通向真理的直接路径。
不退轮:佛教术语,象征修行不退转,持续进步。
林下秋复春:在山林中度过了一年又一年,时间轮回。
不感无情人:无法触动没有情感或超脱世俗的人。
潜以心照身:暗暗地用心灵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内心。
误落闻见中:被听闻和看见的事物所迷惑,偏离了修行之路。
冥然反天真:达到无意识的状态,回归自然纯真的本性。
翻译
二十岁时出家修行,四十岁时内心超脱世俗的纷扰。获得直入真理的道路,乘着这不退转的法轮前行。
一坐就是十五年,林间的秋天又迎来春天。
春花秋月的变换,不会感动无情无感的人。
我来此仿佛有所领悟,暗中用心反省自身。
不小心陷入感官的纷繁中,忧喜情绪伤害了身心。
怎样才能摆脱视听的束缚,恢复那纯真的本性呢?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佛法修行的一种理解和向往。诗中“二十身出家,四十心离尘”两句,指的是在年轻时就离开家庭的羁绊,步入佛门,而到了四十岁的心态上更进一步地与世俗的尘念划清界限。
“得径入大道,乘此不退轮”则表明了诗人对于修行佛法达到某种境界后,就能确立在正道上的信心,不会再有退转。接下来的“一坐十五年,林下秋复春”描述了长时间的静坐修炼,期间见证了季节的更迭,但内心却保持着超然物外的宁静。
“春花与秋气,不感无情人”则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界万象的超脱态度,即使是鲜艳的春花和萧瑟的秋风,也不能引起诗人的情感波动,因为他已经达到一种无情的境界,而这“无情”并非缺乏同情之意,恰是对世间万象达到了超然物外的一种解脱。
“我来如有悟,潜以心照身”则透露了诗人在修行中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受,用内心的光明去照亮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然而紧接着的“误落闻见中,忧喜伤形神”却揭示了一种矛盾,即尽管有悟,但仍不免受到外界声色所惑,导致内心的忧虑和欢喜也会对肉体和精神造成伤害。
最后,“安得遗耳目,冥然反天真”则是诗人对于如何超脱这种矛盾的一种追问和向往,希望能安心地抛弃感官世界的束缚,恢复到本真的、自然无为的状态。全诗流露出一股清净淡泊的禅意,同时也展现了白居易对佛法深刻理解与个人修行体验的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