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首对现妙色身,遍一切处如虚空
出处:《涟水观音像赞》
宋 · 释德洪
声音语言形体绝,何以称为光世音。
声音语言生灭法,何以又称寂静音。
凡有声音语言法,是耳所触非眼境。
而此菩萨名观音,是以眼观声音相。
声音若能到眼处,则耳能见诸色法。
若耳实不可以见,则眼观声是寂灭。
见闻既不能分隔,清净宝觉自圆融。
以无执故则有光,虽有千臂如两手。
以无分别故寂灭,虽有千手如一身。
既无分别亦无执,虽有千眼两目同。
故称光音寂静音,及观世音三种异。
稽首对现妙色身,遍一切处如虚空。
妙哉此像非笔画,厌足佛子欣慕心。
藕丝铢衣春雾白,覆此随好光明聚。
一切众生热恼灭,我手方舍甘露枝。
唯佛子因心清净,如水澄澈月清亮。
借于画工百巧技,如暗室眼以灯见。
了知此画非工有,谓灯能见其可哉。
我无此像乃能赞,如眼见物不自见。
自能说偈不蓄像,眼有见矣灯亦可。
愿持此大解脱门,施众生作无所畏。
世世但无碍辩才,称赞观世音功德。
声音语言生灭法,何以又称寂静音。
凡有声音语言法,是耳所触非眼境。
而此菩萨名观音,是以眼观声音相。
声音若能到眼处,则耳能见诸色法。
若耳实不可以见,则眼观声是寂灭。
见闻既不能分隔,清净宝觉自圆融。
以无执故则有光,虽有千臂如两手。
以无分别故寂灭,虽有千手如一身。
既无分别亦无执,虽有千眼两目同。
故称光音寂静音,及观世音三种异。
稽首对现妙色身,遍一切处如虚空。
妙哉此像非笔画,厌足佛子欣慕心。
藕丝铢衣春雾白,覆此随好光明聚。
一切众生热恼灭,我手方舍甘露枝。
唯佛子因心清净,如水澄澈月清亮。
借于画工百巧技,如暗室眼以灯见。
了知此画非工有,谓灯能见其可哉。
我无此像乃能赞,如眼见物不自见。
自能说偈不蓄像,眼有见矣灯亦可。
愿持此大解脱门,施众生作无所畏。
世世但无碍辩才,称赞观世音功德。
鉴赏
这首《涟水观音像赞》由宋代僧人释德洪创作,通过对观音形象的描绘与赞叹,展现了观音菩萨的慈悲与智慧。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将观音的特质与形象寓于自然与生活之中,体现了佛教中对慈悲、智慧、清净与解脱的追求。
首先,诗中提到观音的“声音语言形体绝”,强调了观音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其声音语言的超凡脱俗,更在于其形象的神秘与不可言喻。接着,通过“光世音”、“寂静音”的对比,揭示了观音的双重属性——既有普照万物的光明,又有深邃的寂静智慧,体现了观音的慈悲与智慧并存。
进一步地,诗中探讨了声音与视觉的关系,提出“声音若能到眼处,则耳能见诸色法”,暗示了观音能够超越感官界限,洞察世间万象。同时,通过“清净宝觉自圆融”表达了观音的内在纯净与宇宙万物的和谐统一。
诗中还描述了观音的多种化身,如“无执”、“无分别”,强调了观音的自由与平等,以及其对世间现象的超然态度。最后,通过“光音寂静音”、“观世音”等称谓,总结了观音的多重特质,并将其与众生的福祉联系起来,表达了观音对众生的关怀与救度。
整首诗在赞美观音的同时,也传达了佛教的核心理念——慈悲为怀、智慧洞察、清净自在、解脱自在,以及对众生的普遍关怀与救度。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思考,释德洪以诗的形式,展现了观音形象的神圣与广大,以及其对佛教信仰者心灵的启迪与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