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得荆璆,弃之同瓦砾
出处:《答龚秀才岸文》
明 · 区大相
楚人得荆璆,弃之同瓦砾。
一朝遭卞生,至宝始生色。
举世趋荣途,谁顾蓬门客。
中庸皆列鼎,之子尚藿食。
高才终见知,君其各努力。
一朝遭卞生,至宝始生色。
举世趋荣途,谁顾蓬门客。
中庸皆列鼎,之子尚藿食。
高才终见知,君其各努力。
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转折,展现了对人才价值的深刻洞察与对社会现象的批判。首句“楚人得荆璆,弃之同瓦砾”以楚人发现珍贵的荆璆却将其视为普通石块的比喻,暗指人才在未被赏识时的平凡遭遇。接着,“一朝遭卞生,至宝始生色”则描绘了当这颗“荆璆”遇到真正懂得欣赏它价值的“卞生”时,其内在价值得以显现的情景,象征着人才一旦得到赏识,便能绽放光彩。
“举世趋荣途,谁顾蓬门客”揭示了社会普遍追求名利、忽视或轻视普通人的现象,表达了对这种社会风气的批评。而“中庸皆列鼎,之子尚藿食”则进一步对比了社会上大多数人享受富贵生活与某些才华横溢者却只能过着清贫日子的不公,强调了社会对人才价值的不均等对待。
最后,“高才终见知,君其各努力”鼓励那些具有高超才能的人要继续努力,相信最终会得到应有的认可与赏识。整首诗通过这些对比与转折,不仅赞美了人才的价值,也对当时社会的不公进行了反思与批判,体现了诗人对公平与正义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