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谓溪坡远,能来社与岑
出处:《次韵曾德明司理留题西山兼简苏宰 其一》
宋 · 李弥逊
层轩无碍石,支径曲穿林。
竹密催山暮,松摇乱客吟。
琴书虚室冷,钟鼓净坊深。
谁谓溪坡远,能来社与岑。
竹密催山暮,松摇乱客吟。
琴书虚室冷,钟鼓净坊深。
谁谓溪坡远,能来社与岑。
注释
层轩:高楼。无碍:无障碍。
石:石头。
支径:小路。
曲穿:曲折穿过。
竹密:竹林茂密。
山暮:傍晚的山色。
松摇:松树摇动。
客吟:过客的吟唱。
琴书:弹琴读书。
虚室:空荡的屋子。
冷:清凉。
钟鼓:寺庙钟鼓。
净坊:清净的寺庙。
深:幽深。
溪坡:溪边山坡。
远:遥远。
社:聚会。
岑:寂静。
翻译
高高的楼层无障碍,小路曲折穿过树林。竹林密集催促着山色变暗,松树摇曳让过客思绪纷飞。
在空荡的屋子里弹琴读书感觉清凉,寺庙的钟鼓声在幽深的坊间回荡。
谁说溪边山坡遥远,这里也能邀请朋友聚会,享受宁静。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幽静的山中寺庙图景。开篇“层轩无碍石,支径曲穿林”写出了道路蜿蜒曲折,穿行于密布的树木之中,营造出一种深远幽邃的氛围。接着“竹密催山暮,松摇乱客吟”则是通过竹林和松枝随风摇曳的声音,表达了时间流逝和游人在此沉思的意境。
中间两句“琴书虚室冷,钟鼓净坊深”,展示了寺庙内外的宁静与庄严。琴声和书卷散发出的文化气息与空旷的房间形成对比,而清脆的钟声和沉稳的鼓点则衬托出佛堂的纯净与深邃。
最后两句“谁谓溪坡远,能来社与岑”表达了诗人对于朋友或知己能够不畏远途而来访的欣喜之情,以及对共同参与某种集会或活动的期待。这里的“社与岑”可能指的是山中的聚会地点或是特定的自然景观。
整首诗语言醇熟,意境深远,通过对山中寺庙环境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静谧生活和友情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