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诗词大全>诗句大全>大冶精金,岂有他色全文

大冶精金,岂有他色

出处:《崇因钦老赞
宋 · 李之仪
真如会中,相见了也。
崇因堂上,因甚出来。
一滴曹溪,初无二味。
大冶精金,岂有他色
虽然画得分明,要须重新注出。
十二面相忽然开,不是僧繇谁得会。

鉴赏

这首诗以禅宗思想为底蕴,融合了道家与儒家的哲学理念,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美学追求。诗中“真如会中,相见了也”一句,点明了诗人对于真理、本性的追求和对心灵深处的自我认识。接下来,“崇因堂上,因甚出来”则暗示了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可能会遭遇困惑或挑战,但正是这些经历促使个体更加深入地探索自我。

“一滴曹溪,初无二味”借用佛教中的曹溪(即南华寺)之水,比喻真理的纯净与统一性,强调了真理的单一性和普遍性,无论从哪个角度去探寻,其本质都是相同的。这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道法自然”以及禅宗的“见性成佛”都有着深刻的共鸣。

“大冶精金,岂有他色”则进一步阐述了真理的纯粹与独特性,如同经过精心冶炼的黄金,其色泽独一无二,无法被其他物质所替代。这里不仅指出了真理的本质特征,也暗含了对个人品质与道德修养的期许。

“虽然画得分明,要须重新注出”表达了对理解与表达真理的重视,认为即使能够清晰地描绘出真理的面貌,也需要不断地反思与修正,以确保对真理的理解和表达是准确无误的。

最后,“十二面相忽然开,不是僧繇谁得会”以佛教中的十二面观音为喻,强调了对真理的领悟需要超越常规思维,只有那些具有深刻洞察力和非凡智慧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这里的“僧繇”可能是指唐代著名画家张僧繇,通过这一典故,诗人巧妙地将艺术创作与精神追求联系起来,暗示了艺术与真理之间的内在关联。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禅宗思想的巧妙运用,展现了诗人对于真理、自我认知、道德修养以及艺术创造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精神世界和人生哲理的探索与追求。